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riv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在如今,国内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国际的形势复杂多变,大量信息涌入校园,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学生在自身成长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未能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和帮助,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指引与导行。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问题 解决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
  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的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以及它们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存在性,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单纯说教的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3.新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德育带来的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也为我们德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程。正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的改变,使一些学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进取的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的疏导,引导他们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
  4.角色、环境的转变增加了学生心理的壁垒。
  虽然大学生完成了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的时间跨度,但他们的心理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跨越而跟进。随着他们学龄一同变化的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所处的不再是以前老师管教式的环境,与之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多地感到空虚、迷茫和无所是从。此外,他们自身角色的转变也会引起心理波动。随着环境的改变,学校学生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1]这种心理的落差可能就使他们走向自闭,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一定的缺陷。
  
  二、对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1.实施道德规范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我们应该承认,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道德就从属于政治,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2.教育方法采用参与和引导选择的双重性。
  事实表明,只有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理论观点衍射,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只有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从他们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因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德育规律,加强德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
  3.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对大学生进行观念重塑。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2]虽然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冲击和影响的背后也带来了一个重塑大学生各种观念和人生价值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者应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及法制观念。[3]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确立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把握具有时效、时事性的信息资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走出精神空虚的泥潭,另外,增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并促使他们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彻底走出心理缺陷、人格失衡的困境。
  在知识经济极度扩张的大潮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正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高等教育,2007.
  [2]龚先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理论,2007.
  [3]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其他文献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程序设疑教学法——针对某一节内容、一个题目或一组物理数据按一定程序不断地设置疑问,逐步引深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揭示物理规律的方法。    1.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开始试验一种被称为“程序之匣”的教学方法。它有点像玩具,里面设置机关,当学生准确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就可输入结果。这时,匣子里的机
探讨健脾软肝方全方对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胶原沉积的影响,分析健脾软肝方全方与拆方药效学配伍关系 方法: 1.四氯化碳(CCl)皮下注射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复制大鼠
提问是指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提问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思想的陶冶。地理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中的提问设置尤为关键,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问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得出来的。但是,单靠观察和实验,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比如说:“物体运动不需力来维持。”这句话更是颠覆了学生一直以来的生活经验。还有,如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气体压强的知识,电场、磁场,光波、声波等,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和原则,介绍了课程开发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 中学生物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1.前言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要求课程选择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动态过程,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张扬的外部环境,学
高中化学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的基本技能。在以往常规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就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能动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因此,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就自己多年的化学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实
目的:评价针刺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穴位对耳鸣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将耳鸣患者按区组随机分为4组,即局远配穴组、局部穴位组、远端穴位组
21世纪是教育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家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工作,就成为中学生物教师最为迫切的要求,我认为生物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的情感与学
摘 要: 生物教学语言是生物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它既有一般教学语言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在生物教学中应该让生物教学语言与生物学科相适应。  关键词: 生物教学语言 生物学科特点 学习基础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始终都是协调各方面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途径。无怪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生物教学过程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敏锐性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和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1.教师要做创新的领头人。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教,备课要出新意,体现目标明确,方法灵活,活动频繁,反馈快速。教师如果仅局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