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捧一册《吃在北京》,你尽可以按图索骥,吃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有些人,比如说上海人、广州人,总喜欢历数北京的“坏处”,什么沙尘暴、气候失常呀,什么老建筑保护不善呀,什么生活不方便、消费太贵、缺少闲情逸致呀……不过北京房地产界的名人潘石屹曾经说过一句话:北京的房价是江西的6倍,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愿意往北京跑呢?
因为北京自有北京的魅力。
比如说“吃”。
“吃”:爱北京的一大理由
今天我们什么都不说,单说说北京的“吃”。
如今有名的菜系在北京都扎下了根。不必说大的川菜、粤菜、上海菜,小点的菜系在北京也能找得到地道纯正的餐馆——“小土豆”尝东北菜,“毛家菜馆”品湘菜,“九头鸟”吃湖北菜,还有老陕西面馆的陕西菜。北京作为首都的一种体现就在于它是各地美食的荟萃之所。
至于说到京菜,有人说北京的“本帮菜”是“仿膳”或是烤鸭,也有人说首选应当是清真菜。北京的清真菜有国家级水平,走出北京就是到甘肃、宁夏这些清真菜的老家都是吃不到的。比如在北京的“烤肉宛”餐厅来一道“它似蜜”,也算是“口欲”的一次满足。
在北京还能吃到许多品种的外国菜,虽然不能说北京有多少家大使馆就有多少种外国菜,反正国际上的一些主流品种在京城已经是应有尽有了。西班牙菜、意大利菜、日本菜、泰国菜……在上海或者广州的大酒店尽可以找到口味正宗的,但那里的餐厅带着大酒店的冰冷与豪华,说话都不敢大声,更不用说尽兴一醉了。而在北京,既能在长城饭店、建国饭店吃到欧式大餐,也有这么多异国口味的小馆子,吃日本菜的牛屋,吃西班牙菜的斗牛士、阿仙蒂,吃泰国菜的金象苑,往往是在当地生活过的中国人回来开的,口味与文化都比较纯正,最吸引人的还是那种小馆子的轻松,有点嘈杂,不时有老外嘻嘻哈哈走来走去,坐下就脱外套,特别有种吃家常菜的亲切感。人在放松的时候胃口总是好一点,也比较愿意喝上两杯。一些小国的风味,比如邻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菜北京也有,远的,到“酷堡西餐厅”吃太平洋那头的墨西哥菜,来一盘“仙人掌”,要一杯龙舌兰酒,也是满有情趣的。
《吃在北京》:“吃”的地图
据说北京有代表性的餐馆有数千家,但即使是北京的老居民也心里没数,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确实需要一本翔实的指南性的读物,为来自各地的人们提供寻找美食的方便。
前不久,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城市指南·吃在北京》在京城引起了一波小小的轰动。据介绍,这本书的编者都具备了美食家的素质,他们通过地毯式的搜索手段,亲临北京5 000家高、中、低档各类餐厅,从五星饭店到胡同面馆,从满汉全席到各式小吃,逐一调查,最后将其中的精华整理成书,推荐给大家。收录进此书的有1 000多家菜馆,真真正正是“吃”出来的选择。编者还对书中的每家餐厅做了简明生动的评价,供读者参考。比如对千禧圆球迷餐厅是这样介绍的:“从以足球术语命名的特色菜到以欧洲足球俱乐部命名的包房,再到那块室内足球场,实在让人搞不懂到底是餐厅还是球场?不过肯定是球迷的乐园。”寥寥数语,令正处在世界杯热潮之中的众多中国球迷心向往之。在世界杯的5月,当众球迷聚会在那儿,一边看球一边吃菜,那才叫快活。
“找吃”的感性体验
资讯类图书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准确,那么《城市指南·吃在北京》这本书的准确性如何呢?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
记者先是以随意抽查的方法打了书中所提供的50家餐厅的电话,全部准确无误,电话中还核对了餐厅的地址,和书中所列也完全一致。
随后记者又对其中一些餐厅进行了实地考察,准确性值得称道,但也发现了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记者对一处著名的粤菜馆慕名已久,吃了一次,味道上乘,价钱也如《城市指南·吃在北京》所云,比“大三元”一类的便宜许多。《城市指南·吃在北京》标注此处有停车场,不过这里的停车场小得确实不敢恭维,车停得里三层外三层,车技不好根本无法应付;更要命的是,为充分利用空间,外面的车总要把里面的车堵上,里面的要出去,得由保安把外面车的司机从餐厅中叫出来。记者用餐2小时,被叫出来移车2次,这种停车方式要是注在《城市指南·吃在北京》上,记者肯定不敢来。
《城市指南·吃在北京》中有一种分类是“有乐队或演出的餐厅”,其中提到“阿迪力食府”,记者赶去吃中饭,却被告知歌舞表演只在晚上7:30分至8:30分才有。
“老北京炸酱面大王”,书中标注的“人均消费”是10元,这是吃碗面的价钱,稍微点些小菜3个人就得100多元,到这种富丽堂皇的餐厅是要品尝老北京特色的,仅为吃碗面果腹,到街头小店好不好。所以,到这来谁也不为只吃碗面,10元“人均消费”,这种提法有待商榷。
“食品最可口的餐厅”也是《城市指南·吃在北京》中一个有趣的分类,不过这个分类最容易引起争议,100个人也许有100种口味,“可口不可口”实在是见仁见智。
不管怎么说,《城市指南·吃在北京》确实为按图索骥寻找美食提供了诸多便利,即使书中有些模棱两可的地方,也为食客们增加了许多有趣的体验。如果你是个对北京还不大了解的游客,以此书为指南在京城转转,不仅能了解北京“吃”的文化,对北京的城市格局及风貌也会有个初步的认识。
“找吃”——真是个好玩的体验。
有些人,比如说上海人、广州人,总喜欢历数北京的“坏处”,什么沙尘暴、气候失常呀,什么老建筑保护不善呀,什么生活不方便、消费太贵、缺少闲情逸致呀……不过北京房地产界的名人潘石屹曾经说过一句话:北京的房价是江西的6倍,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愿意往北京跑呢?
因为北京自有北京的魅力。
比如说“吃”。
“吃”:爱北京的一大理由
今天我们什么都不说,单说说北京的“吃”。
如今有名的菜系在北京都扎下了根。不必说大的川菜、粤菜、上海菜,小点的菜系在北京也能找得到地道纯正的餐馆——“小土豆”尝东北菜,“毛家菜馆”品湘菜,“九头鸟”吃湖北菜,还有老陕西面馆的陕西菜。北京作为首都的一种体现就在于它是各地美食的荟萃之所。
至于说到京菜,有人说北京的“本帮菜”是“仿膳”或是烤鸭,也有人说首选应当是清真菜。北京的清真菜有国家级水平,走出北京就是到甘肃、宁夏这些清真菜的老家都是吃不到的。比如在北京的“烤肉宛”餐厅来一道“它似蜜”,也算是“口欲”的一次满足。
在北京还能吃到许多品种的外国菜,虽然不能说北京有多少家大使馆就有多少种外国菜,反正国际上的一些主流品种在京城已经是应有尽有了。西班牙菜、意大利菜、日本菜、泰国菜……在上海或者广州的大酒店尽可以找到口味正宗的,但那里的餐厅带着大酒店的冰冷与豪华,说话都不敢大声,更不用说尽兴一醉了。而在北京,既能在长城饭店、建国饭店吃到欧式大餐,也有这么多异国口味的小馆子,吃日本菜的牛屋,吃西班牙菜的斗牛士、阿仙蒂,吃泰国菜的金象苑,往往是在当地生活过的中国人回来开的,口味与文化都比较纯正,最吸引人的还是那种小馆子的轻松,有点嘈杂,不时有老外嘻嘻哈哈走来走去,坐下就脱外套,特别有种吃家常菜的亲切感。人在放松的时候胃口总是好一点,也比较愿意喝上两杯。一些小国的风味,比如邻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菜北京也有,远的,到“酷堡西餐厅”吃太平洋那头的墨西哥菜,来一盘“仙人掌”,要一杯龙舌兰酒,也是满有情趣的。
《吃在北京》:“吃”的地图
据说北京有代表性的餐馆有数千家,但即使是北京的老居民也心里没数,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确实需要一本翔实的指南性的读物,为来自各地的人们提供寻找美食的方便。
前不久,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城市指南·吃在北京》在京城引起了一波小小的轰动。据介绍,这本书的编者都具备了美食家的素质,他们通过地毯式的搜索手段,亲临北京5 000家高、中、低档各类餐厅,从五星饭店到胡同面馆,从满汉全席到各式小吃,逐一调查,最后将其中的精华整理成书,推荐给大家。收录进此书的有1 000多家菜馆,真真正正是“吃”出来的选择。编者还对书中的每家餐厅做了简明生动的评价,供读者参考。比如对千禧圆球迷餐厅是这样介绍的:“从以足球术语命名的特色菜到以欧洲足球俱乐部命名的包房,再到那块室内足球场,实在让人搞不懂到底是餐厅还是球场?不过肯定是球迷的乐园。”寥寥数语,令正处在世界杯热潮之中的众多中国球迷心向往之。在世界杯的5月,当众球迷聚会在那儿,一边看球一边吃菜,那才叫快活。
“找吃”的感性体验
资讯类图书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准确,那么《城市指南·吃在北京》这本书的准确性如何呢?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
记者先是以随意抽查的方法打了书中所提供的50家餐厅的电话,全部准确无误,电话中还核对了餐厅的地址,和书中所列也完全一致。
随后记者又对其中一些餐厅进行了实地考察,准确性值得称道,但也发现了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记者对一处著名的粤菜馆慕名已久,吃了一次,味道上乘,价钱也如《城市指南·吃在北京》所云,比“大三元”一类的便宜许多。《城市指南·吃在北京》标注此处有停车场,不过这里的停车场小得确实不敢恭维,车停得里三层外三层,车技不好根本无法应付;更要命的是,为充分利用空间,外面的车总要把里面的车堵上,里面的要出去,得由保安把外面车的司机从餐厅中叫出来。记者用餐2小时,被叫出来移车2次,这种停车方式要是注在《城市指南·吃在北京》上,记者肯定不敢来。
《城市指南·吃在北京》中有一种分类是“有乐队或演出的餐厅”,其中提到“阿迪力食府”,记者赶去吃中饭,却被告知歌舞表演只在晚上7:30分至8:30分才有。
“老北京炸酱面大王”,书中标注的“人均消费”是10元,这是吃碗面的价钱,稍微点些小菜3个人就得100多元,到这种富丽堂皇的餐厅是要品尝老北京特色的,仅为吃碗面果腹,到街头小店好不好。所以,到这来谁也不为只吃碗面,10元“人均消费”,这种提法有待商榷。
“食品最可口的餐厅”也是《城市指南·吃在北京》中一个有趣的分类,不过这个分类最容易引起争议,100个人也许有100种口味,“可口不可口”实在是见仁见智。
不管怎么说,《城市指南·吃在北京》确实为按图索骥寻找美食提供了诸多便利,即使书中有些模棱两可的地方,也为食客们增加了许多有趣的体验。如果你是个对北京还不大了解的游客,以此书为指南在京城转转,不仅能了解北京“吃”的文化,对北京的城市格局及风貌也会有个初步的认识。
“找吃”——真是个好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