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面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而又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才能精神振奋事半功倍。个性化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倡导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教学的基本形式
毫无疑问,学生作为个体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性,为了尽量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个人、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语文教育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差等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1.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按照现代阅读理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
2.个性化写作。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语文个性化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写作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单调,呆板,毫无生气,统一命题,同一评价模式。本来是最充满个性的学习,却变成了毫无生气、个性受到压抑的机械式运动。而个性化写作,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写作的自由和乐趣。写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放胆文”。
3.个性化评价。语文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在坚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服务,而不是只为部分“尖子生”服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4.个性化教师素养。要有效地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就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进,实验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理论层面上的,也有实践中的。有关方面正在分析和研究,力求使新课程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提倡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总结还很不够,还需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也就是说。一次次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忽视了我国汉语言文字特点、忽视我国教育实际等问题。正如郭永福先生所说:“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不停地翻烙饼,那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永远在废墟上重建,永远是零起点。”
2.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关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韩愈在《师说》中早就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也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注意到,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其实,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大脑只不过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法唤起。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改革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接受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同时还须改变接受性学习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统治课堂的局面,引导学生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的在活动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那里做课题,把一部分乃至绝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有的甚至少数学生也是做做样子的。大部分事情实际上都是老师在做。“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让学生将来个个都有探究能力,人人都有探究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摸索“探究”的方法。
一、教学的基本形式
毫无疑问,学生作为个体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性,为了尽量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个人、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语文教育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差等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1.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按照现代阅读理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
2.个性化写作。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语文个性化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写作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单调,呆板,毫无生气,统一命题,同一评价模式。本来是最充满个性的学习,却变成了毫无生气、个性受到压抑的机械式运动。而个性化写作,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写作的自由和乐趣。写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放胆文”。
3.个性化评价。语文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在坚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服务,而不是只为部分“尖子生”服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4.个性化教师素养。要有效地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就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进,实验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理论层面上的,也有实践中的。有关方面正在分析和研究,力求使新课程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提倡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总结还很不够,还需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也就是说。一次次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忽视了我国汉语言文字特点、忽视我国教育实际等问题。正如郭永福先生所说:“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不停地翻烙饼,那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永远在废墟上重建,永远是零起点。”
2.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关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韩愈在《师说》中早就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也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注意到,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其实,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大脑只不过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法唤起。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改革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接受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同时还须改变接受性学习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统治课堂的局面,引导学生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的在活动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那里做课题,把一部分乃至绝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有的甚至少数学生也是做做样子的。大部分事情实际上都是老师在做。“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让学生将来个个都有探究能力,人人都有探究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摸索“探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