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更是一个智慧的“评价者”。善于评价的教师,其能力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热爱——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每一篇课文都是成长的载体;源于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每一个目标都要落地生根。教师的有效评价能够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殿堂。
  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会欣赏,善用激励式评价
  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励”。
  激励式评价语言举例:
  1.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1)对正确回答的评价。
  像×××这样的学习态度,特别好,不但理解了,而且还有自己的见解!科学家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认真、努力、积极思考的。
  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你真行!
  大家都喜欢你的回答,你的见解真独特!
  (2)对错误回答的评价。
  你的回答较完整,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好吗?
  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
  ××同学虽然……但老师发现他很有勇气,你们也要像他那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评价。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瞧!困难的题目对你们来讲不再是一座大山了吧!
  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
  你们这一组同学说得(读得)非常……把……理解得透彻。真羡慕你们这一小组的学习能力呀!
  你们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对这个问题,你们能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语言,每次聆听总有一种兴奋感,因为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这些评价语言简洁而又切中要害,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教师如果能始终以欣赏的语言去评价,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尽量不用指令性的语言、批评性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评价,就会不断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种评价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利于创造无拘无束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会引路,善用指导式评价
  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指导性评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如果能充分地预设学情,就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巧妙搭梯子,一步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
  案例一:二年级《蓝色的树叶》——指导学生读好“借”的
  句子。
  师:谁来当李丽,读一读?
  (1)读好语气。
  生1: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师:这个小姑娘多客气呀,谁再来读?
  (2)读好停顿。
  生2: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师:你也非常有礼貌,但老师发现句子太长了,读起来有点累,大家听着也有点累。试着在中间停一下,喘口气,再读一遍。
  生2: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师:读得舒服了,听着也舒服了。一起读。
  (3)读好心情。
  师:读得真好,可是李丽在说话的时候是小声说的呀,想一想,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还得和同桌借,心里就有点——
  生:不好意思。
  生:难为情。
  师:对,小李丽,小声点儿,读出那份不好意思。
  (生再读)
  师:瞧瞧,真是不好意思了。
  上述案例中,“读好语气—读好停顿—读好心情”是教师在充分的预设之后,巧妙地将朗读指导进行分解,教师的评价语言并不多,但是由于预设充分,评价就可以环环相扣,有效发挥指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认真思考之后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表达显得粗浅甚至无从表达时,更需要教师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桥梁,帮助学生开启思路,突破难点。
  案例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读出图表信息。
  (师出示图表——100名成年人与参赛选手同时听写部分词语的情况。)
  师: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生茫然)
  师:不要紧张,把看到的说出来就可以。
  生:“和睦”这个词语,有60人正确,40人错误。
  生:第二个词(谨小慎微)只有46个人对,54个人是错的。
  生:第三个词(岌岌可危)正确人数是30人,错误人数是70人。
  师:还能读出其他信息吗?
  生:我读出了在场人数是100人。
  生:写错的人非常多……
  师:同一张表格放在大家面前,不同的人读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关注表格中的某部分内容,怎样读图表才能全面地呈现表格信息?
  (生再次茫然)
  师:联系自己在数学课上学过的读表方法,想一想。
  (学生思考后有个别学生举手)
  生:一行一行从上往下有顺序地读。
  师:请你用这样的方法具体说出表格信息。
  生:100名成年人与参赛选手同时进行部分词语的听写情况:“和睦”正确人数60人,错误人数40人;“谨小慎微”正确人数46人,错误人数54人;“岌岌可危”正确人数30人,错误人数70人。
  (全班鼓掌)
  师:掌声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敬佩之情!他为什么能把表格内容表达完整?找到窍门了吗?   生:(齐声回答)从上往下一行一行有顺序地读。
  师:把你读出来的信息和同桌分享。
  (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
  师:感谢那个小姑娘让我们知道怎么去读表格的表面信息。透过这些表面信息,你又能想到什么?读图需要思考。
  (生又一次茫然,后来有一人举手。)
  生:我发现我们小学生不会写的词,成年人错误率也很高,比如“岌岌可危”。
  师:了不起的发现!认真倾听,你发现他是怎样读出表格背后的信息的?
  生: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作比较才能有发现。
  师:在对比中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读表方法。请继续
  思考。
  生:我发现了“和睦”“谨小慎微”写对的人多,“岌岌可危”写对的人少,说明生活中的常用词人们掌握得比较好。
  师:智者善听。你不仅听懂了用对比的方法去思考,而且会运用。更重要的是你还能联系生活去思考,希望你们有自己更独特的见解。
  生:“和睦”“谨小慎微”这些词语并不难,但是出错率也很高,说明成年人的书写岌岌可危。
  师:你不仅会思考,更会运用!“岌岌可危”用得恰到好处。第一次读图,大家都会感觉有些困难,逐步练习会更深入地读出表格传递的信息。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面对学生的一次次学习困惑,教师总能给予最恰当的指导:“联系自己在数学课上学过的读表方法,想一想。”“他为什么能把表格内容完整表达?找到窍门了吗?”“在对比中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读表方法。”“智者善听。你不仅听懂了用对比的方法去思考,而且会运用。”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抓住要害,有物,有法,有情,有味。这种基于学生基础的指导性评价,不仅展示出教师的教学风格,还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包容,善用接纳式评价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不同,成长速度不一样,他们的课堂表现也往往不同,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静待花开”的心态,主动接纳学生的想法,然后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懂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使他们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
  案例三:二年级《蓝色的树叶》——学写生字。
  师:小朋友们先看看怎么能把“课”字写好。
  生1:写在田字格中间。
  生2:横要写平,竖要写直。
  生3: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生4:左窄右宽。
  ……
  师:你们更要注意,言字旁和“果”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让它们看着更像一家人。再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左面的横折提插到了右面的横、撇中间。
  生:“果”字的横正好伸到言字旁横折提的小腰处,撇正好让到了提的下面,这样这个字就更紧凑了。
  师:对,这就是咱们中国汉字的穿插互让之美。我们再来看看“笔”,有没有穿插?(出示课件)
  生:撇穿插了。
  师:是啊,这两个撇互相谦让,使“竹字头”和“毛”看起来更和谐,更像一家人。
  (师范写,生练习,强调写字姿势。)
  师:写完的同桌可以给小伙伴提一些好的建议,我相信大家一个比一个写得有进步。咱们中国的汉字讲究谦和礼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互相帮助。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当学生对于如何写好“课”这个字不能做出基于二年级学情的正确分析时,教师不急不躁,慢慢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所得都能完整呈现,教师一直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发现。当发现学生确实不懂得二年级的写字重点时,以一句“你们更要注意,言字旁和‘果’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让它们看着更像一家人。再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作为评价,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观察渠道——从关注笔画转向关注结构,为感受汉字的穿插互让之美做好了铺垫。这种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元认知,又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有指导,有落实,将二年级的写字重点“注重结构的组合”加以强化,真正做到了扎扎实实学语文。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每一堂课都是生命中的一段旅程,既不能回头也不可重复,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课堂是学生技能提升的展台,每一堂课都应该有能力的训练点、技能的提升点,有着明确的目标意识。如果我们教师能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有意识地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包容学生,借助“片言居要,点石成金”的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就会借自己的“一缕清风”吹起学生的那“一池春水”。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93岁的陈俊武院士便是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工程公司”)的“镇院之宝”。老人家一辈子笃定科技报国的信念,在去年刚刚被中宣部评选为“时代楷模”。尽管现在只是担任洛阳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的名誉主任,但是93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周至少3天来到单位打卡上班。作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回想起这几十年来的攻关经历,陈俊武不无感慨地表示:“30多岁参与了催化裂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是,语文教材不像数学例题那样主题鲜明、巩固练习层层深入,也不像英语教材学单词、学句型那样任务清晰,它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语文教师应以这例子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又该学什么?  薛法根老师提出的组块教学变革了备课方式,摒弃线性的环节设计,采用了板块式设计。在教学内容的研制过程中,深入研读
创造性地运用绘本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能够使图画与文字、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融感悟、理解、积累、运用为一体。在众多的绘本习作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者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情感之路,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和发现,在发现中不断地表达和创造。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大胆了,表达深刻了,语言精彩了。因而,利用绘本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那么,如何实施绘本习
近日读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发觉钟教授的书真是不错,既有专业知识做理论基础,又有典型的事例,对我们一线教师非常有帮助。  全书共分五部分:引言——读懂课堂:教师成长的标识;第一辑——课堂革命的挑战;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第三辑——课堂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第四辑―教师学习: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第五辑―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现代教育学”走向“后现代教育学”。 
作者简介:   龚继岳,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第21届作家班学员,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大汶河》小说编辑。作品散见《作品》《短篇小说》《阳光》《芳草》《星火》《绿洲》《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等,多篇小说获省级以上奖项。出版小说集《都不算么》。   都家来吧!常粘粘进堂屋之前,转身对追到大门口的孩子们说,要不,搁这儿吃饭?   常家庄北头,常粘粘起了五间锁皮平房,靠旋粉皮发了家
全脑语文是我校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在于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全脑训练方法,指向大脑的潜能开发,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实践者,教师是指导员。全脑语文课程倡导采用眼、耳、手、脑等多感官,尤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现结合王红梅老师对《生命桥》一课的教学,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智慧教语文,学生智慧学语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正在成为广大校长的教育理想和努力方向。什么是教育家?标准并非高不可及,前总理温家宝同志曾经提出过三条,便是:热爱教育、懂得教育和终身从事教育。这“热爱”的,“懂得”的,“终身从事”的是“中国的教育”,就要求中国的教育家必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而因此也就要求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应有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修养。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特级教师会离我这么近,近在咫尺;我更不敢想,有一天,我会拜特级教师为师,成为他的六个徒弟之一。然而,幸福就是来得这么突然。  2015年教师节,当我郑重地在一份师徒协议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就幸运地成为了“林春曹工作室”中的一员了。在我们月小,大家都亲切地称林春曹老师为“林特”,而我们六个弟子对他却有另一个称呼——“师傅”,真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刚开始加入工作室,我的内心是
何为“好教育”?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认为其应该至少有两个特征,即自主和高效。自主的学习才会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学习。  “乐学” “善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学是关键??有了乐学,就有了自主学习,也就有了真正的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人,才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自主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是成长最重要的财富。学习的乐趣来自思考和创造,而不是接受和记忆。综合实践活动课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意见》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抓住“关键人群”,提出九项主要措施和四大任务,总体目标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課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