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渗透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纵观近些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大多是在教学方法、技能方面下功夫,实质性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乃是教学观念的陈旧与因袭。语文教学一直被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所统治,侧重工具性和技术性,淡化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因而没有从“本本主义”条框里出来,走向“人本教育”。在十分强调人本性和发展性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有了“人本”的理念,才会自觉贯彻“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才会在教育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渗透人文精神的有力保证。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现在思想观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师观念陈旧,不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很难说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
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次,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就其本性来说,所有人特别是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种思想那种精神,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还需要老师以爱心和理解来面对学生,更多肯定引导和鼓励,更多平等的交流,更细致的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在方法上,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对课文的研讨,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批阅周记作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等方式与之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导他们的苦闷,启迪其智慧,塑造其健全人格。
三、充分利用好教材
文学即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
作为信息载体的高中课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或闪耀着眩目的思想,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情愫: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无不使读者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读者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凡高的激情,莫扎特的浪漫,苏格拉底的热诚,安徒生的纯真,鲁迅的冷峻,李白的飘逸,李商隐的含蓄,都会对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人格影响。一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情怀,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都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这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让自己融入文本,努力发掘文本内涵,潜心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教师只有充分体验和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被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打动和感染,才能把自己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去感动学生,使学生用这份感动来弥补自己人格的缺陷,精神的匮乏。
责任编辑 邱丽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纵观近些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大多是在教学方法、技能方面下功夫,实质性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乃是教学观念的陈旧与因袭。语文教学一直被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所统治,侧重工具性和技术性,淡化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因而没有从“本本主义”条框里出来,走向“人本教育”。在十分强调人本性和发展性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有了“人本”的理念,才会自觉贯彻“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才会在教育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渗透人文精神的有力保证。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现在思想观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师观念陈旧,不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很难说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
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次,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就其本性来说,所有人特别是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种思想那种精神,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还需要老师以爱心和理解来面对学生,更多肯定引导和鼓励,更多平等的交流,更细致的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在方法上,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对课文的研讨,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批阅周记作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等方式与之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导他们的苦闷,启迪其智慧,塑造其健全人格。
三、充分利用好教材
文学即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
作为信息载体的高中课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或闪耀着眩目的思想,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情愫: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无不使读者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读者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凡高的激情,莫扎特的浪漫,苏格拉底的热诚,安徒生的纯真,鲁迅的冷峻,李白的飘逸,李商隐的含蓄,都会对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人格影响。一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情怀,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都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这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让自己融入文本,努力发掘文本内涵,潜心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教师只有充分体验和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被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打动和感染,才能把自己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去感动学生,使学生用这份感动来弥补自己人格的缺陷,精神的匮乏。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