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与“练”永远是课堂教学中的两大主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讲”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点拨,绝不是指教师主宰课堂、面面俱到的满堂讲。而学生的练,并不是指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大搞题海战术。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练”应该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由此可见,“练”代表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学生“练”的效果,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练”的工作,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学生“练”的工作进行阐述,供各位参考。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很多教师仍然没有彻底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物理课堂上仍然满堂课讲,完全忽视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主体的地位,这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将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彻底抛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练”的环节。那么,在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好学生练的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也是智力之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各种练习中,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讲解惯性知识时,例举“鸡蛋落水杯”等实例,让学生相互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惯性知识。
二、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练”的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练”的工作中,教师不能盲目地让学生“练”,如大搞题海战术,那是无效练习。设计学生练习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练习要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除了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技能掌握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知识获得过程的训练,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比如,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小军在某个夏天,他从自家的冰箱中拿出了几块冰放在水杯中,几分钟后,小军想用筷子搅动水杯里的冰块,可他发现那几块冰已经粘在一起了。请你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解答这道题目,有的学生说:水的温度比冰高,冰融化要吸收水的热量,所以就粘着了;还有的学生说:水遇到冰降低温度,开始凝固,所以粘在一起了。由此可见,学生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我设计了一些引导性的小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题意,提高此题练习的教学效率:1.为什么冰能粘着?2.水杯里的水都凝固了吗?假如不是的话,是哪部分水凝固成冰了呢?3.冰的附近的水是否直接凝固成冰?应该需要什么条件呢?4.冰块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吸收附近水的热量?学生通过对这几个小问题的思考,就能比较准确、精炼的回答该问题了。这个物理练习的设计,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思考这道题目的时候,能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讲解体现了引导、启发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重知识获得过程的理念。
三、学生的“练”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宗旨。因此,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不仅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物理题目,是学生练习的重点之一。比如,2008年湘潭市的中考题:2008年湖南省发生了特大的冰灾,高压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很多电线和高压塔不堪重负而被拉断,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增粗的主要原因是(?摇?摇)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B.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水。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D.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该题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将物理中的热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物理知识,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效地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生与学生之间,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总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好练习教学的指导工作。要对具体的练习进行必要的分类,设计的习题要有层次性,不能把过难的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否则会严重伤害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某个物理练习题,班级中有大量的学生解决不出来,那就要作全班讲解工作,假如只有个别学生解答不了,可以通过课后单独辅导的方式进行解决。
总之,“练”是有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它不能只限于习题教学,还应该包括学生的思维与各种实验的练习,希望大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很多教师仍然没有彻底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物理课堂上仍然满堂课讲,完全忽视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主体的地位,这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将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彻底抛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练”的环节。那么,在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好学生练的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也是智力之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各种练习中,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讲解惯性知识时,例举“鸡蛋落水杯”等实例,让学生相互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惯性知识。
二、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练”的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练”的工作中,教师不能盲目地让学生“练”,如大搞题海战术,那是无效练习。设计学生练习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练习要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除了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技能掌握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知识获得过程的训练,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比如,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小军在某个夏天,他从自家的冰箱中拿出了几块冰放在水杯中,几分钟后,小军想用筷子搅动水杯里的冰块,可他发现那几块冰已经粘在一起了。请你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解答这道题目,有的学生说:水的温度比冰高,冰融化要吸收水的热量,所以就粘着了;还有的学生说:水遇到冰降低温度,开始凝固,所以粘在一起了。由此可见,学生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我设计了一些引导性的小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题意,提高此题练习的教学效率:1.为什么冰能粘着?2.水杯里的水都凝固了吗?假如不是的话,是哪部分水凝固成冰了呢?3.冰的附近的水是否直接凝固成冰?应该需要什么条件呢?4.冰块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吸收附近水的热量?学生通过对这几个小问题的思考,就能比较准确、精炼的回答该问题了。这个物理练习的设计,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思考这道题目的时候,能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讲解体现了引导、启发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重知识获得过程的理念。
三、学生的“练”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宗旨。因此,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不仅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物理题目,是学生练习的重点之一。比如,2008年湘潭市的中考题:2008年湖南省发生了特大的冰灾,高压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很多电线和高压塔不堪重负而被拉断,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增粗的主要原因是(?摇?摇)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B.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水。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D.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该题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将物理中的热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物理知识,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效地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生与学生之间,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总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好练习教学的指导工作。要对具体的练习进行必要的分类,设计的习题要有层次性,不能把过难的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否则会严重伤害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某个物理练习题,班级中有大量的学生解决不出来,那就要作全班讲解工作,假如只有个别学生解答不了,可以通过课后单独辅导的方式进行解决。
总之,“练”是有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它不能只限于习题教学,还应该包括学生的思维与各种实验的练习,希望大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