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教师们在思想认识上是认同这一主张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去体现、实施。特别是我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之初,班级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教师要么顾及了整体而忽视了个体,要么顾及了个别学生而忽视了小组,要么顾及了统一而忽视了差异,教学评价表现出了盲目、随意和低效。为遵循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我们对适用于纸笔测试的终结性评价作了一些探索。
一、 学科能力分项诊断评价
与传统试卷不同的是,学科能力分项诊断评价试卷既有分数设置,也有等级标准,在试卷标题下,设计了一张表格,供教师、学生、家长诊断、分析、评价用。
这是五年级学生A的语文试卷上的表格。
这是同班的B同学试卷上的表格:
可以看出,尽管上例中两人的分数都是86分,但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今后努力的方向也不尽相同。通过这样的诊断评价,可以协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进而判断导致困难与不足的原因,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为师生协同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提供信息。尤其是对于在发展上有特殊困难的学生,通过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来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补救。
如果用传统的评价方法,上例中两个学生可能得到的建议都是“还可以,再努力。”这就是只有高度抽象化的分数评价的弊端。只给个分数的评价,是测试结果处理的简单化,忽视了分数背后学科能力与结构的多元化,忘掉了评价的真正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数字比较,而是改进后续学习的针对性强的建设性意见。
二、小组阶段成绩分级评价
过去,学生习惯于个人发奋努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联系不多。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组内合作,组际竞争”,提倡组内互教互助,组际公平竞争。开展小组评比活动,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
小组阶段成绩分级评价是以学生一个学习阶段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过去一个月或者一周成绩的平均分),看学生的进步有效度。这种评价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成功机会均等,每个学生不论以前的成绩如何,都有机会为小组做出贡献,从而赢得小组成员的尊重,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愉悦体验,在课堂中有自信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例如:
把每个小组成员为小组得到的分数加起来再平均,就是本次小组的成绩。平均25分以上的是超级小组,平均21-25分的是出色小组,平均15-20分的是合格小组。
小组成绩分级评价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全体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才算达到目标。这样,学习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成绩好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组员;学习较差的,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尽量使所在小组不因自己而拖后腿。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关系是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产生了互帮互学的好风气。这种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小组成绩分级评价,给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相同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即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参与学习活动,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孟辰是二年级的学生,大脑先天发育不全,手脚颤抖,拼音字母写不到四线格里,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障碍,沉默寡语,根本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歧视、放弃他,小组和班级热情地接纳了他,小组成绩分级评价也给了他同样的展示平台。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孩子都努力把孟辰教会,有时候故意把代表小组展示的机会给他,让他做发言人,陈述小组观点。看到他虽然很不流畅但很努力地把同学教给他的学习结果表达出来,大家都为他高兴,给他热烈的掌声。这个孩子渐渐融入了集体。
刚开始的几次测试,他只能考到10分以下。在老师耐心辅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他有明显进步,渐渐能考到十几分、二十几分,每次都给他所在的小组贡献不少分数,他受到了小组同学的欢迎。到期终考试的时候,他竟然考到了66分,进步了30分,进步幅度最大。为此,老师还专门给他所在的小组颁发了“集体合作奖”,表彰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孟辰感到特别自豪,因为他通过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为所在的集体赢得了荣誉,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学的尊重,在班级里,他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而又自尊地生活着。
基于诊断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促进了教师对新课程关于评价改革理念的深入理解,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评价,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中心小学)
一、 学科能力分项诊断评价
与传统试卷不同的是,学科能力分项诊断评价试卷既有分数设置,也有等级标准,在试卷标题下,设计了一张表格,供教师、学生、家长诊断、分析、评价用。
这是五年级学生A的语文试卷上的表格。
这是同班的B同学试卷上的表格:
可以看出,尽管上例中两人的分数都是86分,但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今后努力的方向也不尽相同。通过这样的诊断评价,可以协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进而判断导致困难与不足的原因,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为师生协同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提供信息。尤其是对于在发展上有特殊困难的学生,通过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来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补救。
如果用传统的评价方法,上例中两个学生可能得到的建议都是“还可以,再努力。”这就是只有高度抽象化的分数评价的弊端。只给个分数的评价,是测试结果处理的简单化,忽视了分数背后学科能力与结构的多元化,忘掉了评价的真正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数字比较,而是改进后续学习的针对性强的建设性意见。
二、小组阶段成绩分级评价
过去,学生习惯于个人发奋努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联系不多。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组内合作,组际竞争”,提倡组内互教互助,组际公平竞争。开展小组评比活动,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
小组阶段成绩分级评价是以学生一个学习阶段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过去一个月或者一周成绩的平均分),看学生的进步有效度。这种评价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成功机会均等,每个学生不论以前的成绩如何,都有机会为小组做出贡献,从而赢得小组成员的尊重,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愉悦体验,在课堂中有自信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例如:
把每个小组成员为小组得到的分数加起来再平均,就是本次小组的成绩。平均25分以上的是超级小组,平均21-25分的是出色小组,平均15-20分的是合格小组。
小组成绩分级评价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全体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才算达到目标。这样,学习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成绩好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组员;学习较差的,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尽量使所在小组不因自己而拖后腿。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关系是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产生了互帮互学的好风气。这种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小组成绩分级评价,给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相同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即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参与学习活动,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孟辰是二年级的学生,大脑先天发育不全,手脚颤抖,拼音字母写不到四线格里,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障碍,沉默寡语,根本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歧视、放弃他,小组和班级热情地接纳了他,小组成绩分级评价也给了他同样的展示平台。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孩子都努力把孟辰教会,有时候故意把代表小组展示的机会给他,让他做发言人,陈述小组观点。看到他虽然很不流畅但很努力地把同学教给他的学习结果表达出来,大家都为他高兴,给他热烈的掌声。这个孩子渐渐融入了集体。
刚开始的几次测试,他只能考到10分以下。在老师耐心辅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他有明显进步,渐渐能考到十几分、二十几分,每次都给他所在的小组贡献不少分数,他受到了小组同学的欢迎。到期终考试的时候,他竟然考到了66分,进步了30分,进步幅度最大。为此,老师还专门给他所在的小组颁发了“集体合作奖”,表彰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孟辰感到特别自豪,因为他通过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为所在的集体赢得了荣誉,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学的尊重,在班级里,他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而又自尊地生活着。
基于诊断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促进了教师对新课程关于评价改革理念的深入理解,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评价,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