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 、课程标准 、知识的传授、实验探究、教师示范性
摘要: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德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中尤为重要。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与物理、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德育贯穿于生物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研究思考与:
一、通过知识的传授渗透德育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之一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生命的起源、生物的结构和生理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使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发展的。通过讲述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有关内容向青少年学生介绍①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特别珍贵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麋鹿、大鲵等。②我国古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成就。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唐朝发明的淡水混合放养技术到今天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并被广泛使用。③我国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成就。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997年春,中国工程院培育出了5只转基因羊。我国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时占了1%的份额,标志着此项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引用课后小阅读“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引导学生明白: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最大体现人生的价值,由此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傲骨。
3、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平衡膳食宝塔,学会营养配餐;通过学习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学会科学用脑的教育、如何安全度过青春期、通过学习健康的生活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等。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这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仍有待研究和探讨。
4、环保意识
通过物种的变异、土地沙漠化、酸雨、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5、社会责任感
杜威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行为的人,一个在社会中有生产能力和愿意与人合作的成员,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的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让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撰写“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手抄报或小论文,进行展览。举例说出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的事例。 能针对破坏事例,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能结合中学生实际说出可参与的保护环境的活动。让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贯穿整个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
二、通过实验的探究渗透德育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于实验的要求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个教育活动之中。
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一节课中,教师先讲解和示范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观察“A”在镜中的成像,这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回答你看到的像,答案真是千奇百怪。教师适时讲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公布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所有的正确的结论不是主观臆断而来,是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去验证的。
2、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例如,在“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利用鼠妇(或面包虫),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这节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亲力亲为,设计出各种不同环境因素的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创新能力等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提高。课堂上气氛活跃,课后仍然意犹未尽,教学效果尤为突出。 3、合作的精神
合作就是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而实验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好途径。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通过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性。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思想、信念,以及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缜密的逻辑思维,大方得体的仪表等都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
水平,让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给学生的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教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理性的观点,辩证的思维,良好的心态,乐观的处事态度,塑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创设出融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
2、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学教育没有好成绩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没有修养功夫。教师要确立坚定而明确的人生观,对于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是尤为重要。
教师的人生观集中反映在教师对教学工作、学生的态度和具体行为上。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是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处处设想,言教身传,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能够将自己光彩照人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做到态度亲切,语气和蔼。用教师的激情感染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在教师的影响下,同学们个个也都是精神饱满,兴趣深厚,思维活跃,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实验操作积极参与,而又乐在其中。
3、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用真诚和爱心浇灌每个个体。人们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把教师比喻为春蚕。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做不到如人们比喻的那么崇高。我们的信念就是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讲究实效,而不能搞形式主义。除了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仍有待于我们继续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摘要: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德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中尤为重要。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与物理、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之根本在德育。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德育贯穿于生物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研究思考与:
一、通过知识的传授渗透德育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之一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生命的起源、生物的结构和生理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使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发展的。通过讲述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有关内容向青少年学生介绍①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特别珍贵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麋鹿、大鲵等。②我国古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成就。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唐朝发明的淡水混合放养技术到今天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并被广泛使用。③我国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成就。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997年春,中国工程院培育出了5只转基因羊。我国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时占了1%的份额,标志着此项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引用课后小阅读“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引导学生明白: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最大体现人生的价值,由此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傲骨。
3、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平衡膳食宝塔,学会营养配餐;通过学习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学会科学用脑的教育、如何安全度过青春期、通过学习健康的生活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等。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这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仍有待研究和探讨。
4、环保意识
通过物种的变异、土地沙漠化、酸雨、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5、社会责任感
杜威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行为的人,一个在社会中有生产能力和愿意与人合作的成员,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的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让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撰写“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手抄报或小论文,进行展览。举例说出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的事例。 能针对破坏事例,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能结合中学生实际说出可参与的保护环境的活动。让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贯穿整个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
二、通过实验的探究渗透德育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于实验的要求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个教育活动之中。
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一节课中,教师先讲解和示范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观察“A”在镜中的成像,这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回答你看到的像,答案真是千奇百怪。教师适时讲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公布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所有的正确的结论不是主观臆断而来,是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去验证的。
2、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例如,在“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利用鼠妇(或面包虫),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这节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亲力亲为,设计出各种不同环境因素的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创新能力等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提高。课堂上气氛活跃,课后仍然意犹未尽,教学效果尤为突出。 3、合作的精神
合作就是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而实验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好途径。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通过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性。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思想、信念,以及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缜密的逻辑思维,大方得体的仪表等都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
水平,让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给学生的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教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理性的观点,辩证的思维,良好的心态,乐观的处事态度,塑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创设出融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
2、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学教育没有好成绩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没有修养功夫。教师要确立坚定而明确的人生观,对于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是尤为重要。
教师的人生观集中反映在教师对教学工作、学生的态度和具体行为上。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是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处处设想,言教身传,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能够将自己光彩照人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做到态度亲切,语气和蔼。用教师的激情感染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在教师的影响下,同学们个个也都是精神饱满,兴趣深厚,思维活跃,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实验操作积极参与,而又乐在其中。
3、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用真诚和爱心浇灌每个个体。人们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把教师比喻为春蚕。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做不到如人们比喻的那么崇高。我们的信念就是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讲究实效,而不能搞形式主义。除了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仍有待于我们继续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