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提出教师设立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情境方法,合理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 建构理论 动态生成 问题情境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这个新课程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它全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执行、展开预设的教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特别是公开课,更加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一旦碰到了生成性问题,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了事,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来,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往往是错过了良好的教育契机。事实上,生成性资源不可能事先安排,只能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应该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相互衔接和逐步深化的,通过对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教师开发生成性资源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 开放性问题情境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做出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和发散性,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知识的切入点,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案例1】《氯气》复习课中,教师对氯气的有关性质提问。
  ……
  师:氯气什么颜色?
  生:黄绿色。
  师:氯气有什么气味?
  生:刺激性气味。
  师:氯气有没有毒性?
  生:有。
  师:氯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生:钠、铁、铜、氢气、水、氢氧化钠。
  师:氯气能和这么多物质反应,说明什么?
  生:氯气的活泼性强。
  师:请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
  在这个案例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师生这种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问答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枯燥乏味且十分单调的,学生凭借基础、表面化的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生成性教学资源产生的重要时机,但是不经深思熟虑地随意提问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
  【教学案例2】《氯气》复习课中,教师对氯气的有关性质提问。
  ……
  师:问题1、实验室制备的氯气通常如何收集?为什么?
  生1:排饱和食盐水收集,因为氯气能溶于水,难溶于饱和食盐水。
  生2: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氯气不与空气反应,并且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多。
  师:问题2、如何判断氯气已经收集满了?原理是什么?
  生3:看颜色。
  生4:看颜色不适合排空气法,即使没有充满也会有黄绿色。
  生5:用pH试纸,看有没有变红再褪色。因为氯气和水反应会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生6:用KI淀粉试纸,看能否变蓝。氯气能置换出碘单质。
  教师归纳
  师:问题3、如何处理尾气?原理是什么?
  生7:用水吸收,因为氯气能溶于水,还能制得氯水。
  生8:氯气溶解性不强,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
  ……
  案例2与案例1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能够以氯气在实验室和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地回顾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达到整合知识的目的,才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诸如“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你还有什么看法?”等类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新的教学资源。显而易见,由浅入深的问题能够照顾到更广泛的学生,能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不断生成新的资源。
  二、探究性问题情境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教学重点不在于将知识和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和判断,不同的学生的知识背景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角度也不同,必然会产生各种生成性资源。
  【教学案例3】在《铁、铜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Fe3+的检验方法,师生共同从理论上分析了Fe2+能被氧化为Fe3+的可能性,并提供药品:FeSO4溶液、Fe2(SO4)3溶液、双氧水、氯水、铁粉、KSCN溶液
  ……
  教师:[投影]
  提示1:Fe2+→Fe3+ 化合价 ,需加入 。
  提示2:在所提供的药品中寻找哪些物质可常作氧化剂?
  生:化合价升高,需加入氧化剂,常作氧化剂有:H2O2、氯水
  师:这些物质能否实现我们的目的?请设计方案。
  生:交流讨论(热烈),提出方案:
  方案1、Fe2+中加氯水或双氧水。
  方案2、Fe2+中加氯水再加KSCN溶液。
  方案3、Fe2+中加KSCN溶液再加氯水。
  师:[投影]提示3:一般来讲实验要求过程简单,现象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哪种方案更严密?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2位学生补充回答,但是显得比较迟疑)
  方案1、氯水或双氧水虽然也能将Fe2+氧化为Fe3+,但是现象不够明显;
  方案2、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存在Fe2+;
  方案3、最合理。
  师:[投影]实验操作:在试管中滴入1滴管硫酸亚铁溶液,再滴入3滴硫氰化钾溶液,现象:
  再滴入1滴管新制氯水,现象:
  结论:
  离子反应式:
  生:2人一组进行实验
  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并板演离子反应式
  ……
  案例3中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他先从氧化还原理论上分析出可能性,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再通过实验验证推测,最后得出结论。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够积极思考,能够踊跃发言,但是对一个本来应该很感兴趣的实验操作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课堂气氛反而稍显沉闷。由于教师已经归纳出最佳方案,并将方法、步骤和结论定得非常明确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显然已经没有了,也不会出现“意外”,原本探究性实验又变成了“照方抓药”。
  【教学案例4】在《铁、铜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某教师在开始实验探究Fe2+能被氧化为Fe3+的可能性。
  ……
  师:如何通过实验去验证Fe2+能被氧化为Fe3+?请根据实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各组学生经过讨论,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汇报时,出现了三种方案:
  方案1、Fe2+中加氯水或双氧水;
  方案2、Fe2+中加氯水再加KSCN溶液;
  方案3、Fe2+中加KSCN溶液再加氯水。
  大部分小组都进行了两种以上的实验,经过学生的争论,最后学生一致公认第3种方案是最佳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没有直接指出谁对谁错,全部由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
  ……
  案例4中,该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然后实验验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如在实验后,有同学在探究性的课堂上能质疑教材,而教师的适时指点,又能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渴求,教学进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预设,但是没有脱离核心知识,而且是课堂进行的更精彩。显然,这样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将知识目标落实的很扎实,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也有实质性的突破。教师的“放手”给课堂带来了意料不到的精彩。
  高中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的,在课堂上会生成很多欲知而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课堂生成性资源。关注这些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趣味性,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需要。随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于创造性和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凤,刘柳.谈化学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利用[J].化学教育.2004(4)
  [2]岳寒梅.对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反思[J].教学研究.2007(12)
  [3]张长江.从教学本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化学教学.2008(5)
  [4]殷晓静.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李龙权.生成性课堂教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传统的班级管理因班主任的主观性、随意性。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无巨细都要管。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
摘要:新课程呼唤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交往互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自信、合作精神等情感因素对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有效展开既有促进也有阻碍的作用。本文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影响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地交往互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其之情感因素,并就如何发挥情感策略对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地交往互动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感策略 有效互动 促进作用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文试就影响学生作业实效性的条件作初步探讨。  一、作业的性质  作业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度、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制约着作业的实效性和成功率。与作业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有:难度、趣味性、意义、相关性和多样化等。  1、难度  难度是指作业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
近些年来,西方媒体针对“中国制造”发表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损失,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声誉。同时,中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却备受西方媒体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学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在作文中能够集中反映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小学生语文学得好不好,作文是一个关键的衡量尺度。我认为:要从最基础的工程抓起,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才能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把文章写好。  一、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教学是长期受应试教育最深的一科。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都是围绕着应试得高分打转
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对音乐作品长时间的倾听之后(或之前),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象;而后分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这种“填鸭式”的“教”与被动型接受式的“学”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失去兴趣,对音乐教师失去兴趣,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甚至在学生当中出现一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奇怪现象。   研究性学
中学生写作最主要的是学生个体生命在客观外界促发及教师的培养催育之下,与其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发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冲动,所以,写作的本质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 学生习作中的“假、大、空”以及成人腔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产物,应试作文模式扼杀了学生对生活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把严肃的作文当成随意涂抹的玩物。因此,个性化写作还要从作文教学入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期提前,但他们不能超越精神饥渴和心理断乳这一特定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感脆弱,他们的知、情、意、行的矛盾日趋深刻、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凭借自身的品行、学识、人格以致仪表、风度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古训在当今教育工作中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
教育改革面临着三个重大的课题中的其中一个就是评价.教师应让学生走进评价的天地,开展自我评价,使之真正掌握评价的主动权,发挥认识自我、扬长避短的功效,让学生既看到了自
多年来,应试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家长围着“争高分”的目标团团转,学生则负担重,视学习为苦事。这种状况与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实使我们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创设“情趣浓郁,乐在学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情趣教学的“情趣”,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兴趣。所谓情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