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速度场相关论文
山西省位于华北板块的中部,地处Ordos地块的东南缘,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复杂,西侧为吕梁山,东侧为太行山,中部为不对称的盆地,大致呈......
针对经典螺旋位错模型和考虑倾角的螺旋位错模型的差异,该文通过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基于螺旋位错模型进行走滑型断层滑移速率反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科学计算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的实施,GPS......
东昆仑断裂带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中,在青藏高原内部沿东昆仑古构造缝合线形成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岩石圈断裂带,是巴颜喀......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向延伸前沿地带——甘肃东南地区为研究区域,该地区地质构造环境极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古今地震不断。......
活动块体作为构造活动的基本单元,其客观合理划分对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及其动力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进行仿真模拟实验,验证了聚......
为了探索尼泊尔地震前后中国西藏西南部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时序特性的变化,选取位于西藏西南部7个G......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部的活动断裂资料和GPS速度场数据,试图阐述活动地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变特征.初步认为:(1)第四纪特别是晚......
基于普通Kriging插值理论建立了川滇地区均匀格网节点上的速率值,然后结合弹性力学几何方程与Taylor级数展开解算每个图形单元的平......
利用1999—2009年间中国大陆共1068个GPS站点在东方向、北方向的速度值,采用DOG球面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国大陆东方向、北......
为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基于2016—2019年GPS和地质资料,解算了该断裂的三维速度场,通过构建断层模型反演了......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区域网1999、2001、2004、2007年观测资料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区域网2009、2011年观测资料,解......
2013年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地区发生了M6.6地震,震中距离逆冲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临潭—宕昌断裂约9.3 km。本文基于该区震......
将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地壳分为脆性层和韧性层,并假定脆性层地壳近似弹性,韧性层为粘弹性层。利用GPS水平速度场计算地面应变场,推......
断层活动速率分布提供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变形的图像.它不仅是解释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原因的关键,还是评估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关......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
按照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情况 ,将中国大陆划分成不规则的曲线网格 ,利用高精度GPS网平差得到的GPS速度、地震矩张量和活断层滑动速率......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壳-幔耦合机理,本文通过处理分析该地区1999-2007年多期GPS观测数......
位于青藏块体和华北块体之间的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1300年至今,在块体周边断陷盆地和......
利用2001-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渭河盆地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和应变特征,探讨地壳水平应变特征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
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软弱带的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的深度空间特征,提出强震孕育的壳幔耦合模型。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云南......
本文针对制约多期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的关键问题,提出速度场稳定基准选取中顾及基准偏移的影响,给出了改进拟准检定(QUAD)初......
研究地壳形变对于了解活动构造变形机制、认知岩石圈动力学过程、评估地震危险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印度欧亚碰撞带是地球上......
借助GPS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运用有限元对陇县-宝鸡断裂带及其邻区进行位移场与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该地区现今地壳活动与构造应力场......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Ms8.0强烈地震。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分析震前的GPS速度场发现,从巴颜喀拉块体......
大同盆地是汾渭盆地内地壳构造活动剧烈,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尤其近年来大同市发育的地裂缝成为了最为典型和严重的灾害,给当地建......
学位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大陆及邻区在ITRF2007参考框架下的1 068个GPS观测成果,以地统计分析为基础,应用运动学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
利用1999~2001年和2001~2004年中国大陆西北地区的GPS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应变能进行了计算,并对照该地区同时期发生的地震活动、地......
根据震源区及其附近地震前后的形变观测数据以及震后考察结果,用Okada模型反演发震断层模型参数,模拟2001年11月14日昆仑8.1级地震......
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汾渭断陷带是中国大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之一,其地震活动和华北地震区其它三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息息相关,汾渭断陷带......
利用IERS所公布的分在全球各大构造板块上的 6 5 7个GPS、SLR和VLBI连续观测站在ITRF框架下的速度场资料 ,采用刚体板块运动 +板......
本文研究川滇地区块体划分与区域地壳应变.首先,对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采用K-medoids聚类法直接聚类;然后,基于改进的K-medoids......
利用1991—2015年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变化......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下地壳黏滞系数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动力过程的基础。为进一步认识该区域岩石圈动力学的演......
本文利用GPS观测对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现今断层运动和变形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两侧地块地壳变形差异显著,G......
根据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GPS速度场及前3期加权平均后的2007~2013年速度场,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运动地块的活动......
利用2004~2013年3期GPS速度场数据,对临潭-宕昌断裂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作了探讨,从断裂两侧的水平挤压、拉张与走滑等三方面进......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
构造地震孕育、发生、震后调整过程中应力应变积累、释放必然伴随有相应的地壳形变发生。利用大地测量动态资料研究与地震过程密切......
本文基于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反演青藏高原综合介质参数的位移反分析模型。通过GPS速度场反分析了高原地壳的综合介质参数,......
分析地壳中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在孕震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并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喜马拉雅项目多期GPS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地震......
利用2004~2013年GPS速度场数据,分析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应变场和剖面应变积累特征。结果显示:1)稳定的阿拉善地块及鄂尔多斯地块分别......
对银川盆地的主要断裂及构造演化、GPS速度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深度剖面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受到太平洋板块北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