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区相关论文
利用不同类型地球物理数据通过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建立准确可靠的地下介质模型对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及演化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由于......
川滇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近百年来地震活动性持续较高,该地区未来强震预测研究备受关注.本文根据该区域百年时间内发生的30......
基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及断裂构造现有认知,文中构建了包含块体主要边界断裂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利用1991—2015年长期GPS观......
在中国川滇强震区兴建的大型工程中,隧道常不可避免地横跨多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受活断裂错动的影响,隧洞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错断威胁.......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突发性和危害性位于其他自然灾害之首。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
莫霍面通常表征岩石圈结构及其变化,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深部过程,同时也记录着岩石圈浅部地表物质对深部过程制约的动......
地震波的衰减可以用品质因子Q表示。本文使用高频区域波Lg波来获得川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Q层析成像。Lg波的振幅衰减对地壳的温度......
川滇地区位于多板块汇聚的区域,深大断裂发育,属于南北地震带的南段,是中国大陆强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地壳和上......
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众多,是中国强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区域,且震级大,震源深度浅,易造成严重地震灾害,导致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东邻稳定的华南克拉通(SCC),其西侧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引起的青藏高原的隆起上升以及下......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挤压使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变形,在板块碰撞作用及自身重力作用下,高原物质向东南扩展。位于青藏......
地震灾害是我国川滇地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仅近10年来就发生了三次破坏性很大的地震,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川滇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多次发生大震、强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应变特征对......
酸角的毒性研究张家华,杨虎,肖太菊,冯森酸角为豆科植物酸豆(TamarindusIndicaL)的果实,别名罗望子,主产于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我国分布于南方部分省区,尤以川......
0 引言酸角为豆科植物酸豆(TamarindusIndica L.)的果实,别名:罗望子、酸饺、酸梅等。主产于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我国分布广东、......
本研究以川滇金丝桃(Hypericum forrestii N.Robson)当年生茎段、叶片和花蕾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植株再生技术研究,主要结果如......
首先介绍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分析影响小波多分辨率分解效果的因素,提出选择coif5小波基函数、交叉验证确定分解阶次的小波多尺度......
川滇地区作为我国现代地壳运动研究的热点区域,其独特的运动特征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所产生的形变响应。强烈的俯冲挤压不......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重大的损失。川滇及其邻区是我国地震活......
根据弹性回跳理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断裂发生错动时骤然解除......
通过地震时间对称特征进行地震趋势判断的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地震时间对称性研究方法,揭示地震时间对称特......
根据作者提出的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确定了川滇地区地震区(带)划分的合理方案.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
川滇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 且近期的强震活动仍十分频繁。本文论述了川滇地区在我国大陆强震的机理和预测研......
利用单键群 (即SLC)分析方法 ,通过有关SLC特征参量的时间滑移分析 ,结合 1970年以来的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 ,分析了川滇西部地......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
时变重力信号能反映地球内部介质迁移引起的不均衡变化,本文利用三维欧拉反褶积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场源模型获得最佳反演参数,并......
陆地重力测量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质量变化的重要手段,场源分辨能力是评估流动重力测网监测效能和由场及源应用研究的关键指......
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贝叶斯准则的等效源模型滤波增强方法来识别地质体边界。通过理论模型实验讨论了在相同......
地震显著增强是大震前应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显示。强震前震源区周围一定时空范围内经常出现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这是国内外学者早......
摘要:通过对川滇地区连续GPS测点进行分析,发现在宁南地区存在一定的形变异常,而跨断层水准资料也显示有同样的异常。安宁河断裂、则......
对川滇地区31次(组)5.0级以上地震与余震次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结合"强地震分为走滑型地震和断错型地震"的理论,确定了各次(组)地......
对 1971— 2 0 0 0年间川滇地区 ML≥ 2 .5地震资料进行地震活动因子 A值的空间扫描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 80 %的 MS≥ 6地震前 1......
为进一步跟踪川滇地区未来1-3a的7级震情,基于《中国震例》(1966—2012年)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MS≥6.0)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并......
本文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egion-Time-Length algorithm)回顾性检验了1976年以来发生在川滇地区的6个MS7.0以上和23个MS6.0-6.9......
芦山地震发生后,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应力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川滇地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芦山地震同震静态滑移量......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 1970~ 2 0 0 1年的区域地震目录 ,给出了川滇地区主要地震活动带 (区 )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总体而言 ......
用斜率k和相关系数r值提取川滇地区水氡和水汞的单项短期异常,用群体非均匀度计算方法对选取的多点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提取综合指标......
依据川滇地区1991,1999和2001年GPS测量数据,利用DDA正分析基本原理,结合现有的地质资料,对该地区近年来的水平构造运动特征进行了......
用地震活动非均匀度GL值作参数,使用1971~2000年期间川滇地区M≥2.5级地震资料进行了GL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2%的M≥6级......
通过分析处理1970年以来川滇地区中小地震资料,提出了川滇地区前兆震群的定义,着重研究了前兆震群、前兆震群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在考虑川滇地区地壳介质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特征,及汶川地震同震断层面静态位错上下盘非对称性的基础上,构建川滇地区地壳三维粘......
以《全国小震目录》(196 5年 1月 1日~ 2 0 0 2年 10月 31日 )和《四川地震台网快报目录》(2 0 0 2年 11月 1日~ 2 0 0 3年 9月 30日......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壳运动与变形最为突出的地区,最近几年先后发生了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因此,需探究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的动态变化。利用最......
汶川地震发生后,川滇地区陆续发生盈江Ms5.9,攀枝花Ms6.1和Ms5.6,姚安Ms6.0,盈江Ms5.9以及边缘区域玉树^砖7.1等系列Ms≥5.5强震,系列强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