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相关论文
一、甲骨文中介词“于”的判定 本文以郭沫若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
雍正勾结隆科多把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在康熙死后就已传开了,戏曲、话本、民间传说都这样讲,沸沸扬扬200多......
【正】 《语文学习》一九八一年第六期所裁陈铸同志《“微”“夫”音释》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处理古代语言材料,应当运用断代语音......
文言虚词中的“乎”在句末作语气助词,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乎”在句中跟在动词后面的用法,就有两种说辞,一种认为是作助词(见《新课......
本文论述文言虚词"于"表对象用法的派生现象,是要表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表对象的"于",既可作介词引入动作的对象,又可作结构助词表示动......
敦煌文书词语考释董志翘蒋绍愚先生在论及近代汉语词语考释方法时,提出了“认字辩音”、“参照前人的诠释”、“排比归纳”、“因声......
摘 要:本文对《左传》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处所的介词短语作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于”绝大多数都出现,少部分可以隐省......
本文通过对《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9个“单音节动词+于”构成的动词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它们的词汇化关键在于“单音节动词+于......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稀。’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
【正】 文言虚词,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杨树达《词诠》收集的五百三十四个虚词,全是单音节词。这就形成了文言虚词既不同于文言实......
本文考察了鲁迅<书信集>中所有的'谓+于'(谓词性成分+于)用例.从其结构类型、'于'的功能及使用频率方面来说明谓......
中国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一些现象不能够很好的解释便借助于神话故事进行自圆其说。《三遂平妖传》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产生的,它......
"爰"字在《诗经》中有这样的功能:"爰"字本身虽不能独立表达任何意义,但冠于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在一起使用,使动词的动感更加强烈,特别......
《论语》中"于"字共出现了183次,其中由介词"于"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灵活多样。在句法功能上,"于"字结构在句子......
汉语的被动标记由于历时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貌,而且,来源不同,语法化机制等也就不同。历时上,被动标记消长更迭,经历了由......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
位事介词"于"源于动词"于"。这种介词"于"前后的动词,具有[位移]、[存在]、[放置]的语义特征。这种"于"绝大多数都是"到"的意思,"......
介词“于”、“於”是上古汉语中出现较早、使用频率较高、语法功能丰富的介词,但是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既可以并用,又有独特个性,因此......
甲骨文和金文中“于”字介词结构在语法上呈现一些相似和差异。甲金“于”字结构多出现在动词后。甲骨文“于”的宾语多为单音节名......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普通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材,此教材信息量大、选用篇章经典,是很多高校的首选书目。然而,"智者千虑,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