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法》相关论文
明清时期中朝官民在黄海北部海域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使双方对该海域的海界有了日渐明晰的认知。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无论是志书亦或......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所译的《万国公法》一书在晚清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变革和反......
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万国公法》的传入,清政府肯定其在办理外交上的价值。清政府出使西方的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指南展开与西方......
《万国公法》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传入中国的,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翻译进入中国的西方法学著作,其丰富的法治思想与理......
《万国公法》于幕末传到日本以后,不仅成为幕府处理外交的有利工具,还成为明治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书。《万国公法》在明治初年发布......
<万国公法>是丁韪良在华期间翻译的第一部国际法著作,其中文版的问世是近代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也是国际法学东渐之肇始.身......
《万国公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著作。该书引入西方国际法理论的同时,也介绍了近代西方国家理论,如国家的定义、三权......
丁韪良(M.P.Matin)所译的《万国公法》是中国法律翻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翻译作品之一。然......
对"治外法权"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式的词源学考察,既有语言词汇史的价值,又有法律史的意义。就前者而言,"治外法权"首见书证的来源,可......
在晚清接受西方国际体系的过程中,"联邦"等新概念的引入影响到了时人对藩属问题的认知,部分士人及外交官员将清朝与周边属国的关系比......
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所著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一书,自1836年出版后,受到学界好评,该书以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
《万国公法》是同治年间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完整翻译输入我国的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翻译西方国际法学书籍的先河,具有十分......
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影响《万国公法》译本的因素,研究该译本所体现出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丁韪良对文本的选择......
中国历史上的"治外法权"一词最初同时表达"管辖外国人的法权"之属地主义和"治域之外的法权"之属人主义两层意思。就属人主义的性质......
<正>就在《万国公法》正式印行不久之前,普鲁士军舰在天津海域捕获3艘丹麦商船。总理衙门援引该书所载有关领海的国际法原则促成普......
<正>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
《万国公法》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翻译、清政府资助刊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国际法著作。本文根据惠顿英文版原书的多种版本及......
西方列强以"万国公法"为理论工具打开日本锁国大门后,日本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便采取了多种手段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其中,多版本的《......
文章旨趣在于揭示西方法律词语汉译的最早形态,通过分析与考证麦都思《英汉字典》、罗存德《英华字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82年金玉均对日借款的提议,从表面上看是朝鲜政府内部为解决财政困境的一次建议。然而对日借款的建议背后所表现的是中、日两国......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法律移植都是与法律翻译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当一个国家......
期刊
本文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中间人”概念,通过文献梳理考证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作为翻译活动的中间人,促成或参与了......
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世界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传统华夷秩序观的崩溃的大背景下,清政府为了能与西方进行国家间的交往,非情愿地接受并......
文章从《万国公法》法律术语的输入、法律术语翻译的选择与调试、法律术语翻译的文化心理及本土回应,即输入、传播、接受三个层面......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国家关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英法等国公使开始常驻北京,同时也不断要求清政府派员驻扎其国首都,......
晚清有识之士通过《万国公法》争取更多的"海洋权利",实现了从夯实"海洋力量"向争取"海洋权利"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海权观上升到一个新......
本篇以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64年翻译的《万国公法》(中文书写)一书为中心,对该书中出现的法律词汇进行整理,并综合马西尼、何勤华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