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史相关论文
李时珍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医中之圣”。本文试图结合社会文化的变迁脉络,对李时珍形象演变的过程做一考察。 首先......
扁鹊研究对了解先秦、汉代医学史乃至整个中医学史的渊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扁鹊医学的特点是诊脉和望色合参。从《史记》、《难......
罗兆琚(1895.3-1945.8),晚年号篁竺老人,广西柳州市人.其精研针灸,曾长期在广西桂林、柳州、鹿寨、雒容、金城江等地行医传术.深得......
对解注文中的医学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和挖掘,并结合相近时代的医药材料,力图从传染病的时空因素、个体因素、传染病病原、传染途径......
中医药学术几千年的对外交往中,以输出为主,引进吸收较少,对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有3个主要原因:①自我完善的医学体系......
从金代政府对医药学发展的重视、儒医结合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社会政治需要刺激着医药学的发展3个方面探究促使金代医药文化发展......
从先秦直到明清,人们服用金石药物以追求长生的文化现象一直持续了两千余年。古代的名医作为掌握医药知识的群体,在这段养生文化的历......
与和中浚教授的第一次握手,是2004年6月的事。那年,他的大作《中华医学文物图集》获得中医科学技术奖(著作奖)的二等奖,出于对那部著作......
虞抟,浙江义乌人,明代著名医家,宗朱丹溪之学,博采众家之长。主要医著有七部,《医学正传》为其代表作,反对偏门异端说,主张医以《素问》、......
中医类书是辑录或摘抄多种医学文献的内容,按类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它保存了大量历代医家著述,为后世学者从事中医临......
论中国医学史研究范畴上海中医文献研究所(20003O)林功铮回顾中国医学史的研究,长期以来,都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作为中国医学史。早期的医学史著......
在我国南北朝时的<褚氏遗书>中已有记载"交而孕,孕而育,育而生子."说明是先孕而后育,孕和育是不同阶段,所以不孕和不育症是不同阶......
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宋版以后之流传,脉络清楚,如指诸掌;宋版以前至仲景逝世凡八百六十余年,流传脉络,乱如紊丝.其中尤以六朝之流传......
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我国古代早期针刺器具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文字演变的角度看针具材质的变化进而上溯其源的研究方法,从......
阐述《内经》时代古人"神"的观念,认为"神"在哲学领域与一般观念中主要有变化、法则与主宰三方面的涵义。《内经》中"神"相关概念的内涵......
探讨近代中西医汇通及其对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从明代万历年的西医传入到1949年的中西医结合,300余年的中西医汇通史经历了启蒙......
清末伤寒学家郑寿全先生,精研医典,重视扶阳及临证大剂应用姜桂附,成为火神派的始祖。其后亲传弟子卢铸之及后人一门三代,均成为火......
中医事业,"康济斯民",自古至今;而针灸仁术,医之绝学,利民国粹,亟宜发扬光大。承淡安先生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受父辈熏陶,立志学医,......
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有关历史档案和其它史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民国一二十年代,中医药学界的两次抗争的目标其实是十分明确而坚定的,......
清末顺应世界潮流,借鉴西方法制经验,结合北京实际,出台了部分卫生法规。这些法规除部分包含在新刑律、违警律中外,主要存在于专门......
期刊
具象思维是中医学基本的思维形式刘天君(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认识论是方法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认识事物的角度,特别是认识事物所采用的......
很多人都认为人工呼吸是西医急救学中的内容,中医学里没有这个概念。其实,根据中医文献记载,我国可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人工呼......
近代中医学界为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仿照西医学科体系框架设置中医课程;为沟通中西医,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为参照系整理构建......
中医络病学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经历了3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即《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现就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迅速的原因进行探讨,主要从宋金元时期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
本文通过商周时期的祝由巫医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初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迁对于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从而阐明......
清末重臣恽毓鼎在他的《澄斋日记》中,记载了他在1914年10月15日(阴历9月28日)补录的《立冬日以行医赴天津》的七律一首,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