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会通相关论文
《〈感应篇〉要义》是刘咸炘对道教善书之首《太上感应篇》所作注解与义理分析.《要义》认为"感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方式,吉......
苏轼《前赤壁赋》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凸显了人生困境下的生命态度,诠释了儒道会通。苏轼在一生中最为......
自春秋战国以来,儒、道思想便已成为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思想形态,且二者之间的对立未曾消失,魏晋二百年间,亦是儒道思想碰撞最为激烈......
《要义》是刘咸炘对道教善书之首《太上感应篇》所作注解与义理分析.《要义》认为“感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方式,吉凶(祸福)是......
俞琰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邵雍《先天图》,来阐发其丹道易学核心理论——"身中之易"的思想。其将《易》中"太极"演化之道引入......
以《庄子解·达生》为讨论依据,对船山之儒道会通思想作一阐发.船山坚守儒家立场,其道家作品主要为《老子衍》与《庄子解》.《老子......
在中国思想史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派思想的互动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在诸子百家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
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是儒道会通。王弼二分有无,而以"无"为本内涵着玄理上的不彻底性。郭象注庄,主"独化于玄冥之境",将现实存在提升到......
17世纪后半叶清统治下的明遗民方以智、王夫之对于《庄子》内七篇的诠释,在时代遭际与庄学史思想背景的影响下,从各自的思想立场来......
生当晚清民国,正值中国在器物制度及思想文化领域遭遇空前冲击,面临古今中西的十字大开之时,刘咸炘继承深厚家学传统,返本开源,阐证教理......
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
刘一明(1734-1821)是清代乾嘉年间西北地区著名的龙门派道士,道教易学和内丹学大家。刘一明将易学研究与内丹学理论相结合,他对易......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开创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点。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构成了士人进退出处、塑......
对陶渊明所达之“道”的具体内涵问题的学术争论已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诸家各有洞见。苏轼、罗大经、陈寅恪等从道家哲学的宇......
刘咸炘出身于近代成都颇具声望的书香门第。他自幼慕学,笔耕不辍,虽英年早逝,却已著作等身。其生平著述大都收入《推十丛书》中。1996......
魏晋玄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正本清源,而并非是对儒学的简单否定。通过会通儒道的方式,玄学完成了对儒学的继承与革新。作为魏晋玄学最重......
甲午战争之后的新旧中西文化之争,使中华文化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刘咸炘继承家学,推崇儒道同源,在“西化潮”狂卷一切的新文化运动......
近代的魏晋玄学诠释,经常将玄学的发生放在魏晋时代思潮之寻求儒道会通上来理解。可是这样的理解模式真是恰当吗?本文试图探问在汉末......
<正> 《类聚》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年五十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
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
俞琰是宋术元初著名之易学家和道教学者,其学思经历先儒后道,尤其将易学和丹道之学兼容含摄、儒道会通,而影响甚远。其儒学易思想......
刘咸炘是中国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大家。他生逢晚清民国,身处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变动时期,面对中国哲学及其精神文化在古今中西的纵......
生当晚清民国,正值中国在器物制度及思想文化领域遭遇空前冲击,面临古今中西的十字大开之时,刘咸炘继承深厚家学传统,返本开源,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