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光相关论文
我很少介绍书,一来自己读书、看书的抉择很主观,你喜欢的书,别人不一定投缘。读了一本好书,与作者的心意契合,也不过是作者与读者两人间......
文化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化现象做总体性研究的学科,它关注文化的本质、特征、规律、类型、演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文化哲学是明......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反思胡适、冯友兰、港台新儒家的中国哲学史后写成。本文将对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的书写、编......
劳思光用基源问题研究法给孔孟儒学定了一个设准,便是“心性论中心”理论,所有儒家学说的展开都离不开这一设准,而孟子作为儒家学......
本文主要论述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以西方哲学概念为材料与中国哲学范畴相比较以及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以西方哲学......
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台港地区影响较大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对中国哲学史作了三期划分,描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
对人之主体性持肯定精神或肯定文化生活世界是儒学的基本意向和旨意,面对佛道的“否定世界”冲击,宋明儒者着力进行“肯定世界”的......
摘要:劳思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著有《新编中国哲学史》,其中的“孟荀之辩”颇具特色。他认为孟学是儒学正宗,荀学是儒......
基源问题研究法是劳思光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特色,颇引争议。基源问题研究法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将史料进行理论还原再重建的思路,与维也纳......
许多学者认为,相对于孟子主仁义内在的理论而言,荀子隆礼义、一制度的主张明显地表现出将儒家的仁义理想给予客观化之努力的倾向,......
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其中儒学之"客观化"问题是其重要立论观点之一。本文针对劳思光提......
劳思光先生于《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强调儒家的心性论价值,拒斥宇宙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诠释孔子之天命思想局限于"义命分立",......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著作之一,在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模式方面具有奠基石作用,对国内外学界也产生了......
如何由地方性的知识发展而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中国哲学学科自近代创立以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哲学由传统型态向现代型态转......
劳思光把文化看作源于人的自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通过借鉴黑格尔文化理论模型、帕森斯理论模型等,劳思光探讨了文化成长与文化变......
劳思光作为哲学家,也是诗人、自由主义文化运动者。他一生历经坎坷,辗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地,却自觉承担着中华文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史学科在大陆和港台分别发展。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劳思光出版了《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运用西方逻辑......
作为学术大家,牟宗三和劳思光以其学术成就从一个方面代表了20世纪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达到的理论高度。两人在解构"以西释中"......
牟宗三与劳思光两人儒学观同中有异,分歧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认先秦儒家思想中具有形上学,依此衡断宋明新儒学的发展趋向。牟宗三思辨......
以《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冊享誉汉语学术界三十馀年的劳思光,一直被误称为新儒家。但从劳氏与新儒学代表人物的立论与哲学方法......
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有哲学,但只有柏拉图和新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冯友兰是以整个西方哲学框架......
<正>历史地看,尽管"哲学"以及与哲学实质内涵相关的"智慧"等概念在中国相对晚出,但这并不是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以智慧的方式......
本论文旨在针对船山哲学的几个核心性问题提出反思,对比于劳思光于中国哲学史中的理解与诠释,指出其可疑处与可商榷处,借此以彰明......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问世20余年来,以其独特的视角,全面的分析,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是近几十年来中国......
劳思光作为港台的一位学术大家,他在其文化哲学系统里构建了双重文化观,即早年运用黑格尔文化理论模型,以黑格尔遵循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