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相关论文
黄易曾主动赠予翁方纲金石拓片并向翁方纲分享访碑雅事。翁方纲在黄易本《熹平石经》拓片上的题跋为黄易本最终被确立为宋拓本奠定......
儒家太学石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它们与书籍的发展演变也直接相关,石经发展与书籍装帧、字体选用、排版格式等方面均......
罗丹认为,艺术品的诞生决定于其所处时代和环境。我们研究古代书法经典,自然有必要将其放置到那个时代社会和艺术背景下进行考察,才能......
碑是纪念性刻石,写碑要用正体,为了排列整齐,工匠划有界格。 汉人写碑用隶书,横平竖直,结构平正,易于整齐。但隶书有波挑,“石”字撇笔......
<正>东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刘宏采纳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的建议,将官方审定的儒家典籍以隶书字体勒碑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作为学......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
两汉中枢藏书史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藏书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随着两汉政权相继建立、巩固和......
本文针对熹平石经(即汉石经)有关史料作出考证,辑考出王念孙佚文《跋孙承泽本汉石经残字》及江藩佚文《跋文选楼汉石经残字》;并指......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
太学石经的出现,是国家行为的产物,它曾是学于学习儒家经典、参加考试时可以凭籍的唯一法定版本。石经之刻始于汉熹平年间,魏、唐......
<正>国家图书馆藏《熹平石经》拓片一共有六张:《周易》残石一块,完整字迹123个,残字十余个;《尚书》残石一块,完整字迹563个,残字......
东汉洛阳太学建立后,政府一直没有放松对太学的控制。但是太学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与东汉政府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党锢之祸就是其典型......
<正> 分隶之殊,初无的解,其实分隶未必果二体也。隶之初出,本因篆书难成,吏不能记,程邈作隶,趋简便也。今所见秦时度量成刻诏书。......
东汉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开封圉镇)人,为文学家、书法家。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碑刻经书、规范文字的浩大工程.后人多从传播书法艺术、规范书面用字的角度认识它和评价它.本文用文......
秦朝所推行的'书同文字'政策,是我国由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所推行的一项汉字规范政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秦王朝实施&......
随着汉代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确立,训解和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便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由于儒家经籍传播会产生......
马衡先生是杰出的金石学家。他曾亲赴洛阳太学遗址调查汉魏石经的出土情况,对汉魏石经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河南博物院藏有四幅珍贵......
东汉灵帝时期的鸿都门学从未镌刻石经,其门生也没有参与熹平石经的镌刻。古今学者因为没有辨析鸿都门学与太学的不同,出现了将熹平......
"熹平石经"是古典书法作品,也是标准化古典汉字字形的代表作。与经典书法作品相比,明显具有后世"馆阁体"特性。以其为蓝本的现代汉......
河南博物院所藏并展出的熹平石经两件残石为亡佚已久的《乐经》,通过此两块残碑证明《乐经》确实存在,且至少在秦火以后的东汉,《......
<正>《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刻石,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由大学者蔡邕亲自书写儒家经典共7部,刻于64块石碑......
熹平石经一度被奉为东汉经学的一代大典,关于其刊刻动因,长期流传的是范晔《后汉书》所谓"私行金货"说,刻经旨在平息贿行。由此,石......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相傳後經孔子刪定,成為儒家主要經典。在長期的流傳中,產生了文字上的差異,即所謂......
本文写作的目的,意欲通过对相关史料及实物的概要叙述和梳理,运用反溯流源的方法,为人们全面认识汉碑书法的两种发展途径,提供客观......
定州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发现的《论语》最古抄本。在 将其与《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郑注本、东汉熹......
本文将蔡邕的思想与创作放在东汉末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文风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首先描述了蔡邕三次入京的经过 ,并以此为线......
一《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由蔡邕亲自书丹于石碑,使工匠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