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相关论文
在河南内乡县有一座衙门博物馆,衙的大堂前甬道上,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南面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名篇《永遇乐》词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就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30课是《春联》。学完了这一课,同学们对春联是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春联你了解多少呢? 春联的来历 ......
过新年贴春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习俗。春联喜庆的色彩,衬托出节日的气氛;春联吉祥的祝福,给人们带来愉悦。春联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摧枯拉朽,刚收拾完了南平、湖南后,踌躇满志的赵匡胤又把目光瞄向了千里之外的后蜀。后蜀皇帝孟昶虽不......
悦读提示:现在过年,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那是寻常事儿。古时候,一没有电视机,二没有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就更无从说起了。那么,......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国学楹联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优秀人格,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楹联还可......
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又称楹联,民间俗称叫对子。对联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言简意深、......
就现有资料看,首姓源流具有特殊性、神秘性、传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源流短。在宋朝以前,我国尚未发现首姓族人。南宋......
学界多以后蜀孟昶与前蜀王衍并为耽于声乐的亡国之君,指其对花间词人、花间词风有决定性影响。在重新探讨了孟昶生平种种、考索孟昶......
词本事的流传,不仅带动词的传播,还影响对词的接受。苏轼《洞仙歌》的传播和接受,与其词本事的流变紧密相联。对苏轼《洞仙歌》的......
<正> 在我国历史上,很少有象西蜀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这样类似的人物了,三帝秉赋相似、功过相似、经历相似。他们沉......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成都又称芙蓉城,之所以得此命名,有一种普遍说法是"芙蓉护城",即五代后蜀主孟昶为保护城墙,命人在成都土城上遍植芙蓉,每当芙蓉盛开,......
关于<洞仙歌>(冰肌玉骨)词的原创作者,历史上聚讼纷纭,有苏轼作、孟昶作或花蕊作等说.至论体裁,又或称诗称词,莫衷一是.更兼文献传......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又称楹联、对子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史载五代时的后蜀国君孟昶(公元919—965)爱好文学,凡为文,本于理,反对轻薄浮淫之辞。他从王建之子王衍因荒淫而亡国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在......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申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道出了当时“桃符”春联祝人贺......
春联最早由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发明。公元964年腊月三十,孟昶让一位叫辛寅逊的大臣在桃木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诗句,并......
后蜀高祖孟知祥临终时,选择了勋臣赵季良、赵廷隐、王处回、张公铎、李仁罕、侯弘实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尚当冲龄的幼君孟昶,此6人均......
孟昶即位后,为避免沦为傀儡,采用诛杀、排挤等手段逐步裁抑顾命大臣的权力,最终将旧臣宿将全部逐出政治舞台。孟昶在诛杀、罢黜旧......
在北宋前期的两种历史文本中,后蜀后主孟昶有昏君和明君两种不同的形象。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分别由北宋官方和蜀地士人书写,体现......
《花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其绝大部分词人与西蜀君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性情的角度探究前后蜀两位......
<正>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先后建立了两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公元934年,孟知祥占据东西两川,于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