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科举相关论文
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变迁始终笼罩着一层少数特权阶层既得利益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历史给人留下太多的遗憾,也留下足够的......
多少年来,中外的研究者中,一个流行的观点是,新政的改革,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破坏了原有的社会政治结构,因而引发了革命。其中,新政诸项......
晚清浙江省瑞安县士人林骏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地方士子在科举改废、学堂兴起过程中的观察与活动,表明科举之废、学堂之兴在晚清......
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派人士提出“洋务救国论”的思想,它是甲午战前的洋务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经济上主张废除“官......
[关键词]命题,全视角,废科举,历史脉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67-04 自春秋战国以......
在清代,官方存有一套直接服务于各级科举考试与官学生员的科举经费体系.科举制度废除后,科举经费体系并未随废科举而消亡,各种科举......
教育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朝的“独尊儒术”再到清末的“废科举,兴教育”以至演变至今的形形色色的......
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它独立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而自成另一个系统.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轫,而且......
重庆市綦江中学是渝南一所百年老校。上世纪初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古今社会交替之际,由赴日考察教育归来的綦江本地有识之士屈荪坞......
一rn由于传统的私塾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就有了近代语文教育的萌芽.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正......
清朝末年,“废科举、开学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1901年张之洞奏请递减取士名额:1903年张百熙等奏请每年递减三分之一的取士名额,将......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是通过实行洋务教育、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清末新政时期的学制改革实现的,它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废除影响深远,特别是引发乡村危机问题.近百年来,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颇有建树,主要体现......
潘谷公,原名潘善庆,字竹孙;曾用名潘祖彝、潘祖贻;笔名潘谷公、潘谷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城关人,生于1883年12月。幼年时,勤奋读书,娴于辞......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
晚清教育改革经历了洋务时期、维新时期和新政时期三个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现代化活动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从局部调整到......
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在清朝末年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提出了兴"西学"、废科举、办学校的主张.吴汝纶的教......
教育,是一个充满着历史情结、家国情怀、公共话题、国际话语的领域。教育,贯穿于人类文明演进的长河之中。早期学校教育,于夏商似......
清末官场上据传有三屠,张之洞为“士屠”,袁世凯为“民屠”,岑春煊为“官屠”。张之洞得名大概是因为他主张废科举,断了大批“士”的上......
红袖添香夜读书,这大约是历来读书人所追求的最佳境界.然而为功名所累,为稻粱所困的士子们,有几个能实现这样的理想?自隋唐开科取士......
1905年的科举改革是晚清政府的重要政治举措,以江苏盐城县的士绅文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废科举前后他们命运和思想的变化,以及他们或......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
1905年科举废止,对传统桂林士人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是内心路径的转轨;另一方面则是未来职业的重新......
【正】 明代至民国,各省均在北京城设立了许多非行业性的、而又以地域和籍贯为限的科举会馆,其"产业纷如,……计不下数百余处",这......
科举停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性大事件;而肇兴于晚清上海的书业革命,引发了印刷资本主义的急剧扩张,促成了思想与商业、......
1905年,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整整100周年。美国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指出:这标志着......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的历史要追溯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创建的钟吾书院。清末维新运动兴起,为顺应废科举、兴学堂的趋势,光绪二十九年......
<正> 最早提出元杂剧发达缘于废科举说者,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至蒙古灭金而科举之废垂八十年,为自有......
摘 要: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下诏变法革新,要求各省督抚献策献计。在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等人的极力推动下,当局下定决心改......
清末“新政”年间,清政府以建立近代“新教育制度”为中心掀起了新教育改革的高潮。教育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教育行政组织、规章......
<正>今年的8月8日是恢复高考30年的纪念日,众多的专家纷纷感言高考的功与过,这让我想起前年的9月2日,废除科举百年的祭日,也是众多......
我校创办于“废科举、兴学堂”的1905年,起初办学思想是“务本求实,重在育才”,上世纪九十年代传承为“育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正>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科举选士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历经千余年的演化,晚清已出现重重危机......
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颁诏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科举制主要内容的进士出身,是否也随科举制一同消......
<正>晚清以来,科举制常常被狭义地理解为八股取士之类的考试制度,受到了改革派人士的激烈批评和妖魔化处理。其实,科举制的考试内......
清朝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较大变化,从清初承袭注重儒家经典忽视自然科学的封建教育到中西并存的洋务教育,再到清末新政废科举、摒......
清末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第一次系统化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改革,这次改革使中国的教育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教育之......
<正> 一、从简单回顾中产生的反思教学现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常见的现象,但是我们对它的了解又远不能说是够深入的。自我国废科举......
郑观应对晚清科举制大加批判,视制艺为"习用相脱节,德行无所考"之无用空文,以为此法败坏人才,非富国强民之正途。在深入对比中西育......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