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主刑辅相关论文
董仲舒是汉代的群儒首、帝王师。他标举的“德主刑辅”“正己而正人”治国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董仲舒“德主刑辅”......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大儒,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涵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遗产。作为有汉一代伟大的思想家,董仲舒秉承了先秦......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和其他学说融通起来,秉承经世致用的原则,发挥思想文化对人的规范作用,并把这种思想文化的教化与国家治理相结合,......
在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的发展都将定格为历史。中国法律文化的建设进程与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及法律制度密切相关,且中......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
【摘 要】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法律思想居于主流地位,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礼治”中的......
朱熹在宋代理学继统明道的思想背景下,较为具体专门地阐述了刑政关系、德刑宽严、司法在人和守法权变的法制思想,涉及法律制度的主......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汉王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从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高祖至文景......
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经过论争,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是为“人治”提供理论根据的.......
法律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立法思想也经历了从“明德慎刑”到......
生当衰世的韩愈,以忧患之士的政治立场和弘扬儒学的学术追求,多方展示了其恤民安邦的思想观念,其爱才重教的政治理念,亦农亦商的经......
我国渊源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孕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其中:“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秉承“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
周公制礼为中华礼教文化的源头,周公强调宗法等级,首次开始重视民生,提出了“礼法合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孔子在周公的基础上......
由“明德慎罚”发展到“德主刑辅” ,是《吕刑》司法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具体措施多种多样 ,核心是“明德于刑之中”。“德主刑辅......
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为统治者构建了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天道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依据,从“天之仁”的观念引发德政思想,从......
校园欺凌是一种在校园内发生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欺凌事件,对未成年人身心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产生原因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
问: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
一、法律是保障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手段 在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统治者也要运用一些社会规范来治理国家,但到底是用法律还是用道德却......
【摘要】我国法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的法律文化,我们叫它道德化的法律文化。它源起于我国......
虽然由于刑事法律文献资料绝大多数都以记载国家正统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为已任,而使作为在国家刑事诉讼体制之外存在的一种民间......
...
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法律思想逐渐取代了原存在于上层统治者思想中的黄老思想,并成为此后中国古代法制的主要指导思想,“德主刑辅”法......
儒家伦理之所以成为中国漫长的宗法等级结构社会的主导思想,很大原因在于它自身内涵结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内在统一在动......
前一段时间,关于“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的话题,曾热闹了一阵。许多网民表态支持一律......
中国古代法律伦理化的进程极大地影响了古代中国后来从法律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各种制度的设计上,我们也都......
"德主刑辅"是儒家主要的法律思想之一,其基本内容是要求统治者以"礼"、"义"、"仁"、"德"教化为主,以刑事惩罚为辅.儒家的"德主刑辅......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传统法律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从古至今的人们,现阶段的法律基础教学也深受其影响。当前,随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中国数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其起点为上古传说时代,其终点虽然可以划在辛亥革命,但实际上对中国......
《理藩院则例》是清朝理藩院治理蒙古地区事务的基本法律依据。结合其中律条分析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特点 ,主要有 :德主刑辅、恩威......
我国最早录全十二律名的文献是《国语》,书中所录十二律名不但完整保留到今天,还得到律学界公认,律学著作至今仍沿用此十二个名称......
本文从阐述传统德治政治文化特征入手,剖析其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探讨法治精神与传统德治政治文化楔合之可能性,并从理论层面......
德主刑辅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要德刑结合。确立于汉代的德主刑辅思想有其深......
《论语》中蕴含着个体尊重、和谐相处、终极关怀等人文关怀思想,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古人设计了有条件的刑讯制度、慎狱恤刑制度、职......
“德主刑辅”是现代学界对古代儒家德刑关系思想的概括与总结,这一思想往往被认为是源自于西汉大儒董仲舒。然而,“德主刑辅”说并不......
董仲舒是两汉时期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远承孔孟,近取荀子,兼收阴阳五行及某些神权思想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哲学依据.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是外因,德治是内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
人性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命题。儒法两家的政治哲学中,人性善恶是决定以何种方略管理国家社会,是为政以德还是依法治国的理论......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重要司法理念,从西周时期萌芽至汉唐发展兴盛甚至明清时期捉襟见肘,德主刑辅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扮......
根据《尚书》"明德慎罚"思想近四十年的研究状态,以十年为期可以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尚书》"明德慎罚"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司法道德的历史发展,儒家居主流地位.最初形态滥觞于西周,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汉,完成于唐.自宋后走向衰落,至......
东方文化,崇尚道德,讲究修齐治平,德主刑辅,注重向内发展。西方文化,强调力量,推崇科学技术,以力优先,实行向外发展。180年前的第......
儒家在治国方略的设计上主张德法并举、德主刑辅。在儒家看来,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各有积极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但是德......
孔子首倡的"德主刑辅"思想代表了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性格,自西汉以后就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对其全面深入......
董仲舒以“德主刑辅”的王道教化观和“中民之性”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在对儒家孔孟荀的教化理论和汉初陆贾、贾谊等人重教化轻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