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相关论文
《世説新語》中“窟窟”一詞,舊説各異,莫衷一是。此但當以音求之,探其語源,考其同源,庶乎可得而定也。
“Shi Shuo Xin Yu” in ......
本文描寫了六朝佛經中一個特殊的自指和轉指標記“之者”具體的語義功能,以及它在漢語中的擴散情況,分析了它的修辭功能和形成原因......
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文字颇多訛誤,語詞亦有费解之處,當今學者的研究成果常有分歧,凡此皆需予以校訂辨析。文章對《太平經》......
係詞後置判斷句表示對定指事物的同一性做出肯定判斷,主賓語之間在指別度、可及度、顯著度等語義特征上存在差異,具有指別功能、解......
本文通过对《中古汉语读本》中“相”字的解析,将“相”字的用法归为三类:(1)作代词;(2)作名词;(3)作副词,并分析了每个词类所表示......
净土宗没有独立的传承法统,也没有独立的教理体系,故其发展依托其他宗派,被称为“寓宗”,在元代之前也未发展为独立的教派。南宋时期,僧......
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张捷,陈旭远慧远(334—416)是东晋后期继道安(314—385)后的佛教领袖,是佛教教育走向中国化的关键人物之一。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
<正> 《李白全集校释》是詹锳先生多年研究李白的结晶,全书由詹先生主编,我们几个学生按先生拟定的体例,并在先生的具体指导下,分......
<正> 禅,是印度的“禅那”这个词的音译,是“禅那”的简称,意指“思维修”或“静虑”。静虑,即“静其思虑”,“静中思虑”。禅,作......
庐山慧远被尊为中国净土宗之初祖,对中国净土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历史文献中慧远形象的变迁,指出其净土祖师......
一、前 言 中国净土教祖师的著作中,昙鸾的《往生论注》和善导的《观经疏》较为引人注目,也是研究者不断钻研的对象。而道绰的《安......
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经和中国民间,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和信仰却呈现出多样性。我们尝试从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本缘故事、......
明代高僧智旭编撰的《净土十要》中的念佛三昧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论证了其中具代表性的念佛三昧思想以后,作者认为,蕅益的念佛三......
净土思想,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影响中国各派佛教。天台的智顗一面通过龙树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娑论》等论疏,另一方面通过对......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
庐山慧远融会般若学、小乘佛学及老庄玄学,建构了以法性本体为核心的涅槃学说,把反本求宗、证体达本、冥神绝境视作佛教追求的最高......
本文首先确认马祖道一的思想之后,由于它跟北宗、荷泽神会比较起来,把马祖置于禅思想的完成者。然后,由于注视当时的围绕三阶教的......
提起净土念佛,田村芳朗先生认为其中包含了净土和念佛两个要素,提出了“净土的观念和念佛的观念孰先产生,净土念佛的信仰是以哪个......
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其中有两点常谈论及的原因,特别能显出东晋时代中国佛教的处境与面对的问题:一、东汉末年至东晋的一......
鸠摩罗什《坐禅三昧经》采取了特殊的五门禅组织方式,将有部传统内五种入门禅法的界差别观替换为念佛三昧。本文从《大智度论》的......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梳理宋代以前西方净土思想及文学表现。在厘清西方净土思想在宋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及特点的基础上,探......
佛陀跋陀罗作为60卷本《华严经》的翻译者,娴于禅定功夫,且曾居庐山两年,向慧远传授佛法,尤其是"念佛三昧",其对中国华严宗、禅宗......
慧远(334-416年)作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不仅精通佛教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而且谙熟儒、道、玄,同时对艺术与审美亦颇有见地。......
本文指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虚静说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与佛教分不开的。慧远的禅智论在思维与心理活动等方面,为审美虚静说提供了......
鸠摩罗什所倡五禅观之'念佛三昧'取代了小乘的界分别观,从观想十方诸佛入手,以大悲心拯济一切众生,从而求得佛道,体现了大......
东晋慧远修习"念佛三昧"禅法的具体法门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此禅法在实践中融合了老庄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思想观念上,慧远追求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