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相关论文
《北去来辞》[1]中海红身上有着《一个人战争》里多米的影子,在银禾的身上人们捕捉到了《妇女闲聊集》中木珍的烙印,林白从女性视......
自从1994年林白发表长篇处女作《一个人的战争》以来,林白始终变换着写作的方式与技巧,但唯一不变的是她对人性的洞察与对现实的介......
1924年,26岁的成合我自己筹办《世界晚报》,这是他第一次办报。当时,他手头上有200元大洋,全是工作的积蓄。之前,他一面在北京大学中国......
摘要:林白小说从明显的男权意识到对女性主义的自我指认和疏远,造成作品前后意义场域强烈的断裂,文本呈现与自我指认之间的矛盾,以及由......
图.本刊记者 大食林白生于广西北流,现居北京。曾经插队,当过中学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先后在图书馆、电影制片厂、报社、文......
摘 要: 林白在《妇女闲聊录》中对“记录体”的使用,一方面为实现底层真实的自我表述提供了一种可能,从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一直被遮......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及“狗肉将军”张宗昌以“通赤”罪名枪杀知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两人之死相距不过百日,某报遂以“萍水相逢百......
摘 要:90年代的社会背景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与此同时,文化语境也更为自由,在文学内容、体裁以及叙述方式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在......
摘 要:林白以其诗意的语言对女性私人领域进行了大胆又精确的描摹,阐述了女性成长中自我意识的不断探求。但囿于个人经验和思维局限,......
摘要:本世纪初,作为“女性文学”代表的女作家林白先后推出《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两部作品,投身外部乡土世界,这一创作变化引起......
摘要:1995年至1997年学界围绕着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发生过一场颇具规模的论争,众多名流卷入其中。论争的余波一直延续到2000年前后......
事情发生在2月初,小说家林白开始写诗。北京下着雪,书桌却无法冷静如初。这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谁也没料到,诗,不再是小桥流水般温婉......
利落的中短发,得体的衣着,陈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带一丝杂质的简单干净。在拍摄前,她会主动沟通拍摄造型,拍摄时,她为造型师和摄影师提......
“我春节的快乐是建立在鞭炮之上的,只要是有鞭炮, 我就会很快乐 ” 从三岁时就开始在中国生活的林白曦,最清楚春节对于中国人......
摘要:林白作为当代文坛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在她的女性个人化写作中能充分地重视小说的空间维度,并且能认识到空间元素对于小说人物......
吕乐导演拍过一部叫《小说》的电影,讲一帮作家,有阿城、王朔、棉棉、陈村等人,到一个宾馆开笔会,探讨何为诗意。这期间,笔会的秘书在宾......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电视上播出过的动画作品至少有一千部以上。本文拟从成熟的美国电视动画艺术的各种价值功能出发,剖析......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者以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思想文化资源展示出不同于80年代的性别意识,林白作为其中代表作家,......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涌现出一批新的女性作家,以独具特色的个人化写作和细腻的女性视角,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中,林白的作品无疑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个人化写作、身体叙事等一系列先锋词汇如异军突起般涌入文学批评......
内容摘要:《暗恋者》是属于晓苏“大学城”系列作品之一。晓苏目光如炬,洞察实质,透视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犀利睿智的观察触及到教师的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做不完的梦,从庄子的蝴蝶梦、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到李白的游仙梦、苏东坡的赤壁梦,梦从来就没有断过。古老的大......
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在遭遇种种突围的失败之后,多米只能无奈地逃离,将欲望的满足由外在客体转求于内,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女人与......
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举世无双的话,那他们则更是出了名地冷漠。我认为这同样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里有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作为对照......
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理论界对建国后文学的研究,不仅开拓了崭新的局面,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仅新编的文学史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像张......
中国人喜欢寻根问祖,林语堂也认过一回宗亲。 一次,纽约的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机会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他深......
■ 1936年,美国纽约举办第一届全美书展,主办者安排林语堂做演讲。当时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正在热销,读者争相一睹其风采。林穿......
我人浅淡,爱好很少,又尽是看书、写字这些单打独斗的项目,大学念的是准女校,毕业后,又去大学当老师,社会交往少得很,所以朋友也特别少,而且......
林语堂八十岁的时候,写了一个自序。有人问:“林语堂,你是誰?”他(林语堂)回答:“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爱中国和......
若问民国时期究竟谁是最具胆魄和血性的报人,盖棺论定,以下三位确实难分伯仲:一位是《京报》总编邵飘萍,一位是《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
林白水是中国报业的先驱人物,办报始于晚清年间,是运用白话报进行民主宣传的第一人。自1901年他27岁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以来,2......
邵飘萍与林白水是同处“五四”时期的著名报刊活动家,他们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和贡献。二人新闻生涯的起点都在杭州,辉煌期都在北京;二......
Mikko Rautio,或许称呼其为林白曦会更贴切,这位芬兰航空中国区的首席代表,温文尔雅,一口地道的京片儿。 见其微而知其著,习其语而明......
林琴南被认为是反对白话文运动的健将,却很少有人知道远在胡陈诸贤提倡白话之前,林氏就已倡办过白话报。 陈与龄《林白水先生传略......
1934年11月14日,《申报》头条新闻以大号字刊登《本报总理史量才先生噩耗》,报道了13日下午史量才在杭州回上海途中遇害的消息。 ......
1926年4月26日,《京报》社长邵飘萍在北京前门大街南端的天桥刑场遭北洋军阀杀戮,年仅40岁;同年8月6日,《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