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相关论文
达摩为菩提达摩的简称,亦作达磨,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相传达摩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又往北魏洛阳,在嵩山少林寺面壁......
如来藏思想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一支,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天台、华严、密宗的主要理论来源。印度佛教不同学派对于如来藏思想的解释差异......
千百年前,达摩面壁坐禅. 双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两目下视,五心朝天,飞鸟筑巢走兽行经而不知.如此九年,得《楞伽经》四卷,使禅宗得......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
略论楞伽师、楞伽经与中国禅宗洪修平孙亦平本文对楞伽师的形成与发展、《楞伽经》与楞伽禅的关系、楞伽禅向禅宗的过渡等问题作了......
《楞伽经》,前后历四译,今存者有三。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在于禅宗之成立上,有它特别的地位。而其思想,同时为法性、法相二宗所......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
《楞伽经》是中土佛教界的一部重要经典,其内容偏重于义理研究与哲学思辨,加之文辞晦涩,甚难理解,故其注疏之学就变得较为重要。该......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它产生于古印度的后期大乘佛教时期,大致形成于笈多王朝时期。从形成过程来看,它首先结合了阿赖耶......
达摩以《楞伽经》传授心要,而弘忍改易以《金刚经》相授。这种变革,主观上说明了弘忍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上则与修禅主体、禅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