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相关论文
《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五位百法"涵盖了人认知过程的全部范围,隐含着完整的认知逻辑,其中认知的整体功能结构是心王法,认知的......
在现代哲学史上,黄冈熊子真(十力)先生以其独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哲学体系,向为海外学人所重视。遗憾的是,国内读书界对于这样一位著作......
魏晋以降,礼教崩坏,佛学大行,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传统思想学术、文化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可是,近几十年......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宗教面临着来自科学的、日益严峻的挑战。自心理学于1879年从哲学母体中脱离而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就一直受......
在对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中,大乘唯识学通常被解读为一种认识论或心理学,而其整体上的本体论特征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主要与......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逻辑包括“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个传承,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入论》、《门论》,建构出汉传“因明”体系,在汉......
轻安:字面上说,轻是轻快,安是安乐,轻快安乐,这种感受大家都有过。但在唯识里面,它的名义更详细一点:所谓轻安,就是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修......
王船山,平生多与僧人交游,思想上沿袭宋明思想家的理路,游走于儒、佛、老之间,对佛学兼包并容,并有《相宗络索》传世.在认识论、方......
南山寺碑文杯茗故荣禄大夫大司徒大承天护圣寺住持前五台大万圣佑国寺住持宝云普门宗主广慧妙弁树宗弘教大师印公碑铭荣禄大夫大司......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间的交涉关系可看作隋唐佛教性相之争的缩影,也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此背......
在《唯识三十颂》的四个译本中vijnana与vijnapti及vijnaptimatrata的语义与义理有各不相同的内涵,以“唯识”透译vijnaptimatrata,......
导论第一部分:自1949年以来汉语学界的佛学研究几点说明东亚瑜伽行-唯识学(East Asian Yogcra-Vij?navda)的历史背景现代......
唯识证道论将虚妄的“阿赖耶识”和真实的“如来藏”完全割离开来,而王船山颠覆了传统的妄真对立论,开创了染净同体论,重建了体用论和......
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
陈那在《观所缘缘论》中通过将经部的"带相"引入唯识理论中加以改造,确立了作为心识对象之"所缘缘"这一概念成立所必须具备的两个......
本文细致分析了《辨法法性论》、《中边》、《庄严》以及《摄论》的虚妄分别和三性义,并以图表的形式把其间的复杂关系予以清晰表......
分析了人工智能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唯识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智能的本质与特性,提出了智能的形式化描述模型AORBCO,论证了......
牟宗三先生的佛学体系论述极为完整。若作为一个佛教徒,以其一辈子时间,对印度佛学发展到中国佛学之历程做一佛学史的介绍实属不易......
“行相(ākāra)”一词在梵文文献中一般有较稳定的两种用法:其一,指事物的“形状(或相貌)”;其二,指抽象意义上的“品类(方式)”......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本文以摄论师的三性思想为中心,指出摄论师在继承真谛的三性思想基础上,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从而作出创造性的诠释,主要表现在以体......
平等是章太炎学术思想的核心要义。太炎的平等思想经历了由荀学向庄学的发展历程,在以《齐物论释》为中心的齐物哲学中,他融贯庄学......
在章太炎变化复杂的思想中,有一条类似于现代"祛魅"的用"自然"和"唯识"拒绝、颠覆东西方各种"超自然"实体的理性主线。这条理性主线并没有......
在唯识的思维基础上,音心关系只能是"不二"的关系,心不识音,则音不存。音不表心,则心不显。若取佛教哲学现量,不带名言,无度量心,......
本文从章太炎对唯识宗三性说的阐释入手,以三性说中的“依他起自性”为太炎佛学思想的枢纽,解析了太炎佛学思想的现实品格,并以此为基......
唯识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阿赖耶识。每一种认识都有其具体的因缘(原因和根据)。第八识作为一切认识的本体,因受末那识(意志)的执......
佛教大乘瑜伽行学派从其修行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唯识学的心识结构理论。其理论中,阿赖耶识被看作生命身体、心理,乃至所感知世界的......
王恩洋唯识学思想主要分布在他的介绍性著作和研究性著作之中。他的介绍性著作,如《佛学通释》是在唯识学的框架下来构建佛学概论......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哲学家,以《新唯识论》体系奠定了他在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的核心地位。"新唯识论"思想是熊十力......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的基本概念"唯识"(vijānamātra)与"唯了别"(vijaptimātra)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对其内涵辨析中,获得了......
吕澂先生治佛学的旨趣归宗于法相唯识,其唯识学思想路径概括为八个字,即: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正学",反映了吕澂从"教理行证"的范......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