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稳性团聚体相关论文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减缓温室气体(GHG)排放、......
【目的】评价我国西北地区季节性冻融对农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民勤红崖山灌区,以小麦地、玉米地为代......
贵州省是生态脆弱的典型喀斯特山区农业省份。保护性耕作是防控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主要耕作措施。本文依托国家黄壤......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秸秆生物量也在逐年增加,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是土壤......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养分特征,本研究进行了34年定位试验,设置......
土壤有机碳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首要评价指标,对作物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转化和形态受土壤团聚体影响。化学计量比是解释养分耦......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团聚体分配特征对于土壤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团聚体结合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也影响着土壤有......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8.65%,农田盐碱化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当地以种植葵花为主,多年单......
东北黑土区土壤质量退化主要表现为有机质质量分数逐年下降,潜在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亟需找到改善耕层黑土结构......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申请日期:2011.11.11申请(专利)号:201110357659.9主分类号:C09K17/00(2006.01)I本......
以典型黑土耕地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对溅蚀量、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富集率(ER)等指标的测定、计......
为了探明生物炭和秸秆施用对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物理性状和团粒结构的影响,进而为复配土壤的结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
试验表明,大豆根瘤菌、园褐固氮菌、胶质芽孢杆菌、根霉和5406放线菌等均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使粒径>5mm,2~5mm的粒级量明显增多;供试菌株也表现......
选取科尔沁地区不同开垦年限玉米田,以沙质草地为对照,采用湿筛法测定了0—40 cm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状况,以大于0.25 mm水稳性团......
为探究西南典型植烟区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在我国云南保山5个片区采集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其水稳性团......
本文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地形(坡低、坡中和坡顶)、不同放牧区(轻度、中度、重度及无放牧区)等环境因子的共同干扰下,对......
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可以作为土壤碳变化的表征指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
借助设立在中科院黑龙江省海伦地区的国家级农业生态实验研究站的长期定位实验,本研究以分别来自吉林省梨树、吉林省德惠、黑龙江省......
比较了青海省东部山区垂直梯度分布的三种旱作农田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在0~60 cm土层的不同粒级土壤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
通过对油松林、锐齿栎林、草丛等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表明 :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 ,森林群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明显......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
耕作和施肥是影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2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免耕和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海......
【目的】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峡谷区土壤结构退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开展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
【目的】揭示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
[目的]研究渭北旱地退耕还林工程在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位于渭北旱塬的长武县马坊村人工林地、荒地......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土壤大团聚体分级特征,采用A S200机械干筛和湿筛的方法,分析不同有机碳含量的3种喀斯特典型土壤(红壤、......
为了探究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水稻产量的影响。在减量氮、钾肥20%条件下,设置CK(不......
为探究改良剂对煤矿复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山西省襄垣县煤矿复垦区复恳7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的方法研究了泥炭和腐......
研究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退化红壤区生态系统重建与土壤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在......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状况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体特征和差异以及团聚体破碎状况。[方法]采用研究区确定、取样、室内干筛-湿......
【目的】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化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土壤肥......
水稳性团聚体是研究土壤肥力、质量及侵蚀强度的重要参考指标。研究目的不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常常也不同。采用非真空快速浸润法......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4种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PAM)对潮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浓度PAM均可促使>0.25mm水稳......
以三种侵蚀程度的红壤(轻度、中度、严重)为供试材料,研究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和不同形态......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对照(CK)、施用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磷肥配施有机......
为了寻求能够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的耕作模式,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7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基础上,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湿筛法、重铬......
以鄂南侵蚀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花生-小麦轮作模式,在侵蚀小区实施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稻草覆盖、带状牧草及其......
为探讨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钙制剂(GZJ)、糠醛渣(KQZ)和风化煤(FHM)对中度......
通过对黑土结构指标的定量研究,确定颗粒组成、团聚性和孔隙性3个方面的9个结构指标,建立结构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灰色模糊聚类分......
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抗冲性决定着土壤的可蚀性。于2004年5月在黄土高原惟一的次生林区———子午岭林区,通过......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