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匈事件相关论文
东欧演变的若干历史思考阚思静东欧演变是一个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历史课题,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由于发生的事件与今天相隔太近,人......
毛泽东阶级分析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利用阶级分析法成......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年,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国际......
谈及“大跃进”运动的历史,不能不提及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因为这是一次助推“大跃进”运动的重要会议。会上,毛泽东对1956年的“反......
1957年,是中共探索社会主义的关键之年。在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政党转型过程中,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和阶级斗争,在前后约......
在一九五六年党内围绕经济工作是否存在急躁冒进问题的争论中,毛泽东对周恩来等主张反对急躁冒进是不满意的,但是,究竟以什么方针来进......
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了有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出人意料地......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提出了对东欧的解放政策,即利用东欧内部的不满势力解放东欧,但是在苏联对东欧的严厉控制之下,解放是不可行的,......
“中共八大确定了现代化和经济改革的方针,通过了把中国变为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纲领”.但是这个纲领并没有坚持下......
1957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年,也出......
195 6年苏东政局的动荡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故 ,对中国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消极影响 ,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政......
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以及整个冷战国际背景,对中国的1958年大跃进运动起到了促动作用,使中国认识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
导致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国际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引发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等重大国际背景下,我国开始了第二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初期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突破,但......
从1956年开始,毛泽东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取......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年——1957年,发生了反右派斗争事件,反右派斗......
1957年中苏关系的发展进入短暂的“蜜月”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也开始......
论述20世纪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一方面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赫鲁晓夫在会议闭幕后的"秘密报告"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1956年爆发的波匈事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重大影响。围绕波匈事件发生的原因问题,中、苏、南三党展开论战。中苏两党认为苏......
1956年苏共召开的20大和由此而发的波匈事件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苏东政局的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共的高......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并以其独特的经济才干而著称于党内。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对陈云的理财能......
刘少奇一生曾六次前往莫斯科求学、工作、出访,他的每一次莫斯科之行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都显示了当时的中国在国际共产......
有关档案文献表明 ,对苏东的“演变”战略虽然在 195 5年正式出台 ,但当时在实践中仍处于新旧措施之间的摇摆与混乱状态。波匈事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三次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促使我们党开始探索中国式......
分析"双百"方针到反右的转变,必须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来考察。"双百"到反右的转变可以分内因和外因两条线来分析。内因是整风......
1956年10月发生的波兰和匈牙利危机对中国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巨大震动。刘少奇和周恩来等人认为主要是解决执政党本身的问题。毛......
1956年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坐标上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
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接连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苏联和东欧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共产党凭借其经验、实力......
1948-1953年苏南冲突后,面对苏联的政治压力、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南斯拉夫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将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