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西太平洋相关论文
利用1948-2010年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暖池区的海洋潜热月平均资料场、10m海表面风速场以及海气温差场,研究了西太平洋及大西洋......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可灵敏、高效、便捷地监测生境中生物多样性,在传统生物样品采集困难的情况下作用更为显著。深海和极区正面临......
浮游有孔虫B/Ca比值主要受控于海水pH,可作为重建过去碳酸盐化学的替代性指标,进而为探究地质历史时期大气pCO2和全球碳循环提供依......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暖水水体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对局地以及全球的气候系统都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西太平洋中除了上表层流系......
为研究苏禄海深海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多样性,应用16S dDNA技术对环境样品进行基因文库的构建和分析,构建了6个基因文库,获得543个克隆......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黑潮延伸体与热带西太平洋区一直是海洋学研究的热点。这两个区域均拥有强劲的大尺度平均流,并都伴随着......
文章利用美国NCAR的CCM3全球气候模式,采用汪品先和CLIMAP两种不同的重建海温资料以及相同的LGM情景下的边界条件(例如海平面,二氧化......
揭示了50年代以来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SST)长期变化的两个基本构成(线性增温及ElNino- LaNina振荡),并比较了它们在三大洋中的典型程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分......
根据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并考察了不同计算......
利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所、日本环境研究所和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海气耦合模式MIROC3.2,研究了全球变暖对ENSO年......
根据热带西太平洋(130°-160°E,10°-20°N)上空对流的年际变化,对表面温度、向外长波幅射、850 hPa纬向风进行......
采用1980-2001年的XBT月平均海洋上层温度资料对与El Nino 和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相关的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以上(上层)热......
通过分析积分30a的准全球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模式结果,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潜流结构与输运及其季节变化。在年平均......
利用高分辨率准全球海洋模式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采用局部加密网格的方法,模式积分30年,模拟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年......
利用NOAA的外逸长波辐射资料(OLR)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华南地区台站降水资料诊断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在2005年和2006年......
利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WOD01(World Ocean Database2001)中的CTD温盐剖面资料和2000年以后Argo资料,对比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次表......
通过统计分析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模拟试验,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潜热通量异常影响华南6月旱涝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华南6......
发展了一个线性热带西太平洋两层模式,分别为混合层和温跃层,其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利用这一模式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对纬圈风应力......
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所造成.热带海洋温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异常,热带海温的变异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3个大气环流模式(AGCM,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
这研究在热带和平的 100-200 m 利用新吸收月刊的海温度和分析趋势和十的摆动从 1945 ~ 2005 的表面下的海洋温度(酒鬼) 根据泛音分......
分析了从1955~1998年44a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指出在这一期间共发生了11次E1 Nino事件,这些事件的初始海温正距平无一例......
硅藻席将巨量的有机碳和生物硅输出到海底,提高海洋生物泵效率,引起大气CO2分压(PCO2)的变化,最终调节全球气候,其在全球碳、硅循......
利用西南地区1970-2015年气象台站逐月气温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
利用Argo浮标剖面原始观测资料,分别采用垂直梯度法、S-T方法和拟阶梯函数法研究热带西太平洋127°~128°E,10°~16&#......
2007年11月26-28日,“热带西太平洋国际研讨会:ENSO成因和全球遥相关”在广州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
基于1980~2015年的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ODA)、全球海气通量(OAFlux)和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PCP)等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
为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我们以PCR技术为基础分别构建了8个不同层位的细菌和古菌16S rRNA......
作为海水[CO3-2]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对海洋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热带西太平洋WP7孔和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在碳酸钙溶解作用影响下变轻,故可以作为一种古海洋代用指标来重建过去大洋深部碳酸根离子浓度([CO32-]),从而......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在E1 Nino事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造成的影响,包括MJO垂直结构的变化、能......
2016年3月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区域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分粒级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观测,同时结合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研究了M......
热带西太平洋一直是物理海洋学和气候学的重点研究海域之一。该海域的海洋动力和热力状态的变化与热带气候变化以及我国的天气气候......
利用1959~2004年纬向风的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数值试验,考......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
期刊
我国西南地区从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发生了严重干旱,这次干旱无论持续时间和发生区域或降水减少程度都是近50年来所罕见的,因而......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
根据实测资料(1986-1990年),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165°E,10°N~10°S)浮力频率的垂直分布和经向变化,讨论了浮力频率与......
作者于2016年9月27日~10月25日对热带西太平洋(0°~20°N,120°~130°E)10个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采......
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冬季和马里亚纳M2海山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
通过分析处于厄尔尼诺事件发展阶段的我国东部汛期(6—8月)降水异常与海温的关系,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厄尔尼诺发展阶段汛期......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投入最大、参加人员最多的一个海洋科学先导项目,该项目使我们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