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相关论文
<正> 多年前因工作需要了解一些有关西方医学传入的问题,为此我浏览过一些有关书籍,其中英国人合信(Benjamin Hobson)的医学著作,......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此话始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上”之末段。近现代学者———主要是中国医学史专家,往......
常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确,一无夸张之处。只要你真正把三百首唐诗读得滚瓜烂熟,你想做诗,就可以脱口成章。当然水......
王叔和作为医学家,编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他不是晋太医令,而是三国太医令;他整理的不仅有《伤寒论......
<正> 福州市人民医院校释的《脉经校释》中有69首古代方剂在注释条中列为“待考”,按语指出:“但其中丸、散、汤、剂,多属古代方剂......
“熟读王叔和”,是古今医学界对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喻世箴言。明代医药学家陈嘉谟对王叔和赞誉为:“晋王叔和,方脉之科:撰写要诀,普济沉......
<正>本文从书目著录、影刻复刻和论文阐述三个方面,对《脉经》一书的主要文献研究进行梳理。1、通过对书目著录的分析,有以下发现......
王叔和,古代高平(今山东邹城)人,魏晋时期医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太医令,其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
湖北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和“药圣”李时珍的故乡,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全国中医药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历......
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然时值连年战火,书成而流传民间。魏晋名医王叔和,历尽艰辛,收集整理,撰次"仲景遗论"为《张......
晋·王叔和(公元201年~280年),名熙,山东微山县人。王叔和幼有大志,聪慧好学,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知识渊博,通古达今。东汉建安年间,王叔和目......
<正> 自古迄今,对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功过之评价殊不一致。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之重订错简派,对叔和大加讨伐,认为叔和“不察......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
<正> 伤寒论是後汉张机的著作,是一部辨证治疗的经典著作,是集古代经方之大成的辉煌著作。甲伤寒论作者及书册的变选张机字仲景,南......
认为中医脉学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规范、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初步探究中医脉学源流,并系统总结了《脉经》的学术贡献,即确立三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张仲景将辨脉寓于辨证之中,提高脉诊在临床诊疗的作用,王叔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补充扩展仲景脉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①诊脉......
《伤寒例》考析山东中医学院文献研究所(济南,250014)田思胜关键词:伤寒例,王叔和<伤寒例})一篇,自明以来,聚份不己,有认为出自仲景之手;有认为是叔和......
对于每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中医药人员来说,人文素养的重要更有其具体的体现。首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这是中医人文素养的根本点......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郭里镇位于邹城市西南部,凫山山系横穿东西。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老的凫山山系孕育了郭里灿烂的文化,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才子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质疑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陈道纯关键词:《伤寒论》,王叔和,质疑《伤寒论》原名《伤寒卒病论》,是古代医学......
浅谈王叔和的针灸学成就300197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赵峻岭魏连海王叔和,名熙,晋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据《医林列传》载:“王......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魏晋时期著名医家、医书编纂家,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其人"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
目的:本文以《脉经》为研究对象,研究该书作者生平、版本流传,归纳并总结其针灸学术思想,探索其对后世的影响。方法:针对《脉经》......
自《脉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缓脉的解释都不明确。有的认为缓脉是缓迟、缓纵。或认为缓脉只是相对于紧脉而言即是柔软、舒缓。有些......
目的:通过《康平本伤寒论》以探求《伤寒论》的成书史。方法:以《康平本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玉......
<正> 一、概说【音义注释】李濂——(1488-1566年)明代文人。字川父。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进士,历任山西佥......
<正> 《伤寒论》中关于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历来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上起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下迄现今的中医教材皆持比说......
<正>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在整理编次仲景《伤寒论》的同时,撰写了一篇序例——《伤寒例》,放在《伤寒论》原文之前。一般说来,序例应......
<正> 近读《中医杂志》(1987年第二期)“《伤寒论》大柴胡汤应无大黄”一文后,笔者又细研经意,认为《伤寒论》大柴胡汤必有大黄。......
自晋·王叔和在《伤寒论》大柴胡汤方后注提出“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后,引起历代医家争议,孰是孰非,始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