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相关论文
《医垒元戎》系元代医家王好古(1200-1264)所撰,凡12卷.该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病.其特点是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既......
苏子降气汤出自《和剂局方》,由苏子、前胡、陈皮、肉桂、厚朴、当归、生姜、半夏、炙甘草组成,是一首降气平喘的方剂,临床用以治......
对王好古创制的治疗阴证的四首方剂从方义、加减变化和立方基础3个方面进行了探析.王好古创制的治疗阴证的四首方剂以白术、甘草、......
关于王好古的生平,史料中记载甚少,诸多问题尚有争议.本文从史源学的角度,对王好古亲炙张元素一事的材料进行梳理,考辨“先师”一......
通过对《汤液本草》一书的全面研究,总结、阐述了王氏在本草学领域的学术思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有渊源,遵崇经典 ......
王好古(约公元1200~1308年),字进之,晚号海藏老人.金元时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执业于晋州(今山西太原).自幼熟读经史,普举进士不第.......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
阴证,较之阳证"难辨而又难治"。元代王好古《阴证略例》为阴证研究之集大成之作。王好古学宗张元素、李东垣脏腑辨证及脾胃内伤学说,......
《医垒元戎》以六经分证,采用“先足经从汤液,后手经从杂倒”的体例,理论以仲景为宗,参以易水之法,同时更有作者的心得发明。将伤寒与杂......
人参蛤蚧散方出元代医家王好古撰著的《医垒元戎》。方药组成:干蛤蚧1对,苦杏仁12克,炙甘草9克,人参12克,云茯苓15克,川贝母12克,桑......
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所记载的阴证,是由于邪气伤及厥阴、少阴、太阴,导致肝阳、肾阳、脾阳损伤的病症。治疗用药多选用干姜、附......
目的:通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王好古的学术思想,理清易水学派核心理论的发展脉络,明确王好古在其中所做的贡献,可以填补对王氏学说研......
库恩提出“科学革命论”,认为科学的进步需要革命,是一种理论完全取代前一种理论的过程。中医各家学说的发展也有其学派更替,而医......
从《海藏癍论萃英》一书入手,提出并探讨王好古的治癍三法,认为癍证当分未出、已显与出而不畅三类。未出之时,常先有乍凉乍热等五......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元代著名医学家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先生,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师承于张元素和李东垣.王好古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伤寒论>......
<正> 元代著名医学家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先生。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师承于张元素和李东垣。通经史,精医理。著有《医叠元成》......
<正> 由于部分中医文献书名较为生僻,为了给读者查阅提供方便,将此类文献介绍如下。综合性医书《活法机要》元·朱震亨撰。本书介......
王好古基于其师张元素的"肾命"辨证论治体系,着重阐发了肾阳虚有寒的证治,形成了"寒邪犯本"的系统理法,包括:中寒及下,当脾肾双温;......
<正> 王好古(约1200——1308年间)字进之,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博通经史,尤好经方,以进士官本州教授。年青时曾与......
通过《阴证略例》和《此事难知》的研究 ,阐发王好古的阴证学说和运用五输穴的学术精华 ,认为王好古重视脾肾 ,在选用输穴上很有特......
<正> 金元医学是中医学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的学术争鸣及医学流派的产生,进一步促......
<正> 继河间学派之后,能与刘完素媲美者,首推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他们是以脏腑的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同时又是......
<正> 我国医学史上所称述的“易州张氏学”,系指宋(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洁古)、元素之子张璧(云岐子)、弟子李杲(东垣)、王好古(海......
<正> 中药的性味学说是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用以说明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也是指导中药应用的用药......
苏颂苏颂(1020~1101)宋医药学家,校书家。祖籍北方,出生于泉州同安。好学而渊博,凡经史百家无所不通。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皇祐......
王好古(1200~1264),字进之,又字信之,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今属河北省赵县)人。师承于张元素和李东垣之学,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一生著作颇......
<正>易水学派肇始于金代,因创始人张元素是河北易县(金之易州)人而称其为易水学派。该学派师承传人及私淑者,以张元素、李东垣、张......
本文就易水学派在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病因病机、病理变化、治疗用药、预防学思想等方面深入探讨,全面阐述了易水学派脾胃学说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