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相关论文
叶适是南宋重要的思想家,在注重内圣修养的理学时代,他构建了与两宋理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道”。叶适反对理学推崇的思孟一系的道......
太和门的东西朝房,座落在太和门东西两侧。太和门在明嘉靖后称皇极门。皇极门外东朝房为实录馆、玉牃馆和起居注馆:西朝房的上十......
作为公羊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大一统”说与 《尚书·洪范》的“建用皇极”说有着深刻的思想关联.首先,二者皆以“君极”之立作为王......
《洪范》总结了西周以前的治世理念和政治智慧,开启、影响了此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它既开儒家的道统观念之源,也初步确立了......
从词源词义和应用意义两个方面论证:“太”为时间联系,“极”为空间联系,“太极”指宇宙在时空极点状态下的空时关系,引申为宇宙从时空......
【正】 (一)平面布局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是故宫里的建筑中心,这三幢建筑依次排列于同一高台之上,雄伟壮丽,通称为三大殿。这组......
<正>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二○“唐初《三礼》、《汉书》、《文选》之学”条云:“六朝人最重《三礼》之学,唐初犹然。”并称其特......
朱子、象山思想中的皇极常被视为一个政治哲学范畴,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朱子皇极主要是经典解释问题。实则在二者之外,朱、陆皇......
叶适对<易传>进行考证,得出不同于时人的结论.批判理学家藉易以建构的宇宙图式,使形上与形下相结合.对于易之阴阳思想,叶适以独特......
【正】 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曾从《永乐大典》中辑集宋元及明以前亡佚和世所罕见古籍,.或收入《四库》,或列于“存......
【正】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宋椠《晦庵先生文集》,向为秘本莫覩,现今影印出版,是朱子学研究的一件大事.此集原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后入......
牟宗三继承了明道、象山、阳明的反身逆觉以证本体的路子,将心的自觉视为人类摆脱物化状态的关键,因而反对叶适的"物本"说。叶适在"物......
《尚书·洪范》是历代政治思想的元典之一,墨家政治思想如尚贤、尚同、兼爱等的形成均在不同程度上受了《洪范》有关思想的影响。......
对于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史书一般把其放在西汉《春秋》学脉络下进行叙述。其实,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都应该把刘向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方东美以为现存的中国神话资料,如《山海经》《楚辞》,形成于战国,不能据以研究中国原始宗教,而应根据《尚书·洪范》研究中国原始......
《洪范》是《尚书》中有关治国方针的一篇文章。它大致出现于先秦。到汉代,学者对之极其重视。主要是因为其中的五行可以和他们的灾......
《尚书》是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一部政治公文汇编,其中有一篇《洪范》有别于其他所有的篇目,是一部标准的法典。孔传曰:"洪,大。范,......
在唐末宋初道统论和辟佛论兴起之际,兼治三教的契嵩通过阐发《洪范》皇极论与《中庸》未发已发说,提出"《洪范》与《中庸》相为表......
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洪范明义》是《尚书·洪范》诠释史上的重要代表作,该书是汉宋两种学术精神融合的产物。黄道周既从文本字句上......
《洪范》是中国古代早期较为系统的政治构想性典籍,是《尚书·周书》中重要的篇章,共1300余字,对后世政治影响极其深远。本文以《......
本文以叶适的天人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展示叶适独特天人观背后的原因和内容,并试图展示在天人关系架构下的叶适的思想面貌。全文共分......
在北宋《洪范》学上,张景、廖偁、胡瑗、苏洵、王安石、曾巩等诸儒,以义理之学取代汉唐的注疏之学,以政教论取代汉唐的五行灾异论,......
《尚书·洪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文献。它包含六个思想要点:(1)"洪范九畴"是王者治理天下的九条根本大法,在性质上与周初......
在经典的诠释上,朱子对"极"的解释最早为中年时代对《太极图说》的解释;在朱陆太极之辩中朱子承继和发展了其关于"极"的理解,形成......
马一浮纯用儒家古典名言表达的政治观,会通《六艺》,俱出《六艺》,悉遵圣言,是地道的《六艺》政治观,亦就是王道政治观。它是在以......
元极图运化形成了叠加连续等级结构系统,其皇极既含有又含无,既有元光又蕴元音,这与无有一体、三元一体的基本理论相符,此即有即无......
期刊
"洪范九畴"作为理论系统,是王权和天命的象征。它与"革命"理论不同,前者属于平治天下的大法和基本理论,后者则论证了改朝换代的合......
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儒家经典“六经”就是王道的载体。根据《尚书》的记载,以尧、舜......
清华简《保训》述及舜“求中”、“得中”,上甲微“假中”、“归中”,论者说以中道。借助对有关记载的中、中和、中正、中庸及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