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苏区相关论文
作为革命家和军事家,长征是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战略转移的得意之作;而作为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10月长征途中的《七律·......
直罗镇战役后,毛主席已到陕北苏区后方去了,陕甘支队司令部还驻在甘泉县的麻子街。彭德怀司令员、叶剑英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
本文认为,《大公报》百年历程画册中那段关于《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关系的论述,是完全错误的。其理由是,中央红军根本不可能看......
《西行漫记》原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它是第一本向全世界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以及陕北革命根......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苏区根据地,与陕北红军和红军十五军团会......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首艺术概括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排除艰难险阻,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英雄壮举的诗篇。它是毛泽东诗词中......
中共中央是9月下旬在甘北榜罗镇一次只有少数中央常委参加的临时会议上,决定改变前定的打通国际路线的方针的。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
1983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会上,展出了我从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陕北苏区邮票,引起了集邮界的重视。不少集邮爱好者都想知道这几枚邮......
1936年6月,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和上海主持教会工作的王先生等人帮助下,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了西安,准备深入陕北苏区进行......
何曼秋于1919年12月出生在四川江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思想非常解放,支持女儿剪短发、不缠足,还让她离家到成都上了教会举办......
一、斯诺来陕北,周恩来替斯诺拟列了一个92天的采访旅程 1936年7月初,著名的美国作家、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
他年过九旬,身材不高,长方脸容,双目眯望,额上深嵌的皱纹记载着他的沧桑经历。近日,他躺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高干病室里,前来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隶属于沈阳军区,军部驻地为辽宁省辽阳市。 涌现许多烈士和英雄集体 39集团军的前身是红15军团,包括......
编者的话: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从西方来到东方,投身中国革命和后来新中国的建......
黄欧东,曾用名黄次洲,字悦仁,1905年生于江西省永丰县野陂村(今富溪乡野溪村)一个贫苦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至永丰。......
范长江在“文革”中的非正常死亡,与他当年报道红军长征有直接的关系。他因为获得了在国民党军的防区内旅行采访的机会,得以对红军......
红军长征时期的“诗与歌”是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精神力量,其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以及革命乐观精神、英......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和西北红军胜利会师。 史学界将吴起镇会议定义为是榜罗镇会议与铁边城会议......
(一)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舞台上最为辉煌、最为悲壮、最为光彩照人的......
《西行漫记》曾被毛泽东评价为“真实地介绍我们情况的书”。在这本书里,斯诺从“他者”的视角,观察和记叙了中国共产党初到陕北苏......
历史回顾:红军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北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路线: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
新中国的开国将军、百岁老红军裴周玉,戎马一生,自15岁参加秋收起义、17岁参加红军,先后参加了三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
【正】 刘志丹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的最早创始人之一。他为党奋斗,始终不懈,赴汤蹈火,百折不回。1935年9、10月间,刘志丹在......
红军长征顺利到达陕北,直到抗战前夕,先后有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外国记者到达陕北地区,直接接触和采访了中共领导下的红军......
赵启民将军智勇双全、军政兼备,曾加入陕北红军,参加创建陕北苏区;担任新四军团参谋长、团政委、旅政委,参与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陕北苏区采访,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报道陕北苏区和红军将士的西方......
回顾讨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延安整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苏区历史是其中的重点。通过对包括苏区历史在内党的历史的反思与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