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团相关论文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在外交方面的结果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使团内各成员对......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并非只是开埠通商、增加贸易那么简单,而是带有明显的殖民意味。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
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朗西斯·百灵致两广总督的信件拉开了1793年中英首次正式外交的序幕,其中译文直接影响着乾隆对使团的态度和对......
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的政府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英使团访华的第一站选择了舟山。随行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等人......
18世纪前中期的中英音乐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华传教士有关中国音乐的二手论述中.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有关中国......
<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在热河行宫晋见了乾隆皇帝.这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这一......
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国书是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标志着中英正式外交的开始,而且预示了其后中国与西方之......
<正>英国不仅是第一个依仗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的西方列强,更是较早与清朝进行正式外交往来的西方国家之一。其实荷兰、西班牙、......
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殖民扩张、殖民征服、殖民统治,鸦片战争正是这种殖民主义活动的必然结果。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中......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期刊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下半叶,围绕着是否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首礼问题,中外主要是中英两国间曾发生过引人瞩目的外交礼仪冲突,至今仍......
文章回顾了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过程中的活动,重点论述了随同该使团使华对斯当......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朝贡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和有中国特色的天朝体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宫廷画师姚文翰和张廷彦奉命用白......
马戛尔尼使团是鸦片战争前西方访华使团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本文分析了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及失败的原因。认为使团的目的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上篇:中国还在天堂置身其中的震撼“当人们领略过意大利和法兰西的建筑杰作之后,对其他地方的所有建筑都会不屑一顾。然而,中国皇......
1792年中尼战争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一直是中西方纠缠不清的问题。西方不少人认为,它是导致使团访......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6月,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700余人携带英王信件乘海军“狮子”号舰到达广州,带来了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天体运......
<正> 探讨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其战争过程,离不开分析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而对于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以往人们往往忽略了贸易关......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里最受重视的,翻译史一直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尤其是口译史。上世纪后50年,我国出版了约500本......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是两大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接触。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中英双方摩擦不断。中英双方的分歧在于......
<正>2014年暑假,因缘际会,笔者有幸拜读了由香港浸会大学林青华先生所著、中央音乐学院刘红柱先生翻译为中文的《中乐西渐的历程—......
【正】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曾派出几次持国王国书的外交使团来华,本文试图对这几次使团来华及其前后情况,作一简要概述。本文仅系引......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
1842年英文杂志《中国丛报》写到,如果问某些人,他们会说中国人“是最优秀的;他们诚实,在交往中很干脆;他们急于满足外国人的要求......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官方接触,使团成员留下大量日志、游记、报告和个人档案,详细记录了使团访华期间所闻......
简·马戛尔尼是《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中文名字叫做马珍,她的先祖正是1793年奉英皇之命率领第一个访华团来到北京的乔治·马戛......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1793年第一次成功到达中国进行访问考察,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中国图像对中国当时的社会风貌作了多方......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一件重大事件。学术界的传统观点是把使团使华失败主要原因归咎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正>潘振承生前没有在家族内指定接班人,经过协商,潘家最终一致决定由年仅32岁的四子潘有度执掌同文行。面对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
18世纪时,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与西欧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也逐渐增加。从国际环境看,这是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从传统社会向近代......
《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纪事》作者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
<正>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中西音乐交流和中国音乐在海外这一课题逐渐有所关注,除通俗性的报道和单篇的论文以外,专书和学位论文也......
18世纪中后期,跃居欧洲头号强国的英国曾于18世纪末期与19世纪初期不足三十年,先后向中国派遣三次外交使团,费用全部由英国东印度......
中葡关系是澳门历史最基本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不断衰落,荷、英等海上强国的先后东来,澳门所包含的中西关系内容就日......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它肇始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繁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近年来,随着自然与文化遗......
<正>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时,英国资产阶级正为开拓世界市场和扩大殖民地而奔走于世界各地。马戛尔尼作为第一位到达中国的英......
乾隆致英王敕书中的两段话曾被学者广为引用,并用来定性传统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乾隆致英王敕书表现了乾隆的傲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