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争相关论文
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实为中欧之间首度就彼此的文化信仰差异,展开深入对话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次尝试。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作......
期刊
1816年7月6日
早在1815年,广州商务监督就声称他们的商务活动因受到来自当地地方政府的压制而困难越来越大,以此诱导董事会考虑采取......
本文摘译自克拉克·艾贝尔的(1816和1817年中国内地旅行与往返航行记事》(Clarke Abel: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
2007年下半年,戴逸先生在谈话中指出,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其目的与马戛尔尼使团大致相同。由于该使团不愿意向嘉......
从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伴随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西方人(主要是来华教士)透过经典文献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日渐加深.其间,"礼......
从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伴随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西方人(主要是来华教士)透过经典文献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日渐加深.其间,“礼......
从17世纪末开始,俄国实施欧化改革,实行重商、鼓励航海,国势渐盛。而古老的中华帝国仍然重农抑商,禁止航海,国势趋衰。到18、19世纪之交......
“礼仪之争”是清代中西关系史上重要事件,中国教徒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根据欧洲所藏第一手史料,深入探讨了康熙时代江南教......
1735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在中学西传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选译的《诗经》诗篇、元杂剧《赵氐孤儿》和三部选自《今......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次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从西学传入、......
李氏朝鲜末年是天主教迅速在朝鲜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教案(时人称之为“邪狱”)迭起的时代。据统计,自1785至1876年这91年间,就发......
解开马雅文化突衰之谜滕刚编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古代中美洲的马雅人过着一种田园生活。学者们对马雅人运用聪明才智所取得的成......
今年夏天应比利时卢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会的邀请,我参加了纪念南怀仁逝世4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应意大利拿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史华......
考察了明清时期太湖小船渔民宗教信仰的历史。结果显示小船渔民信仰天主教既有世俗化的社会因素,也有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孤独心灵需......
祭祀作为社会象征和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中西神圣文化比较及其翻译中,最核心的词汇之一就是祭祀,对于祭祀文化的比较与......
荷兰在台湾殖民统治结束后,西方对台湾的关注并未因此中断,相反始终存在一种“福尔摩沙情结”。1704年萨玛纳札所著《福尔摩沙的历......
李扬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 人们对晚清对外关系观察的视角,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权力和利益的层次,事实上,中西制度......
儒家和基督宗教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儒家和基督宗教都是当今世界中西方文明之间对话中的重要角色。儒家和基督宗教对于世界以及人......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20年代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莱布尼茨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中......
“这样的事并非不常发生:大规模的远征和轰轰烈烈的壮举,年深日久趋于成熟,但其创始时的情况,对于很久以后的人们,却完全是一本未......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一直都是结伴而行的,而为这对矛盾在中西方之间真正埋下伏笔的人则是那位传教英雄:利玛窦。
The exchan......
<正> 前年我写过一篇史事评论(载于《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对《剑桥中国晚清史》中一些为英国侵华辩护的论点提出异议。今年......
自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开始的西方列强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一直不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却是中西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
朝贡体制曾是古代亚洲地区源远流长的一种国际关系体制,也是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清朝前期,作为朝贡体制主要内涵的朝......
英俄尔岱是女真(满族)的一名重要将领,在后金天聪王朝、清崇德王朝深受当权者皇太极的倚重。在后金(清)与朝鲜关系发展过程中,英俄......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围绕是否行跪拜礼问题引发的那场著名的礼仪危机,久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另一场......
韩国著名学者李元淳在《朝鲜西学史研究》一书中指出:“17世纪左右(即开港前),尚属锁国的儒家传统社会的朝鲜和日本开始同西欧异......
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为“启蒙时代”。它最为明显地体现出蒙昧教权的衰落与理性精神之......
近30年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国家礼仪制度的研究多集中于晚清时期的军礼、宾礼与祭礼;民国初期礼仪制度的嬗变、制礼机构的变革;近......
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和区域研究所、英国杜伦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2012年杭州海外汉......
欧洲藏明清时期天主教中文文献中最为常见、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中文天主教教理和教义基础类型的文献,本文统称为教理类文献.本研究就......
18世纪末期的中国与英国曾经企图进行一场互相了解的对话,遗憾的是由于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冲突,使这场原本可能造成一场世界革命的机......
本文比较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铜版画与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诗》木刻画的视觉差异,联系欧洲风景绘画的政治意......
澳门地域很小,人口也不多,但澳门作为南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欧风东渐的突破口,在某种意义上,也成......
明末清初,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天主教进入中国传教.为了传教,传教士用汉语书写了大量的文本.就历史—文化处境及其内在逻辑而言,这些......
礼仪之争是中西交流史上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往往被认为是中西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历史影响,主......
礼仪之争的实质,其实是中西两大法律文明之间的冲突.礼起源于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性规范,具有法律属性.通过以礼改律、......
《大明会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而言,这是一部重要的史料。然而,只有少数学者知道它曾成为......
阿尔让斯侯爵(Marquis dargens),全名让?巴蒂斯特?德?布瓦耶?阿尔让斯(Jean-Baptiste Boyer dArgens),十八世纪伊壁鸠鲁主义代表人......
摘 要: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最终,马嘎尔尼......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传教士东来不仅带来了天主教文化,也带来了西方科技.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传教......
明初,朱元璋为规范“华夷秩序”,制定了一系列蕃国礼仪以彰显天朝上国的地位。在郊迎诏书礼仪上,明朝要求蕃国同内臣一样行“五拜三叩......
自从明末利玛窦来到中国以后,天主教传教士一直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清前期的“礼仪之争”还是晚清频发的教案......
在基督教入华史上,福建省的福安县绝对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为天主教多明我会在华开教地;又是“礼仪之争”的策源地,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