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争相关论文
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实为中欧之间首度就彼此的文化信仰差异,展开深入对话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次尝试。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作......
期刊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次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从西学传入、......
李扬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 人们对晚清对外关系观察的视角,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权力和利益的层次,事实上,中西制度......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20年代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莱布尼茨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中......
“这样的事并非不常发生:大规模的远征和轰轰烈烈的壮举,年深日久趋于成熟,但其创始时的情况,对于很久以后的人们,却完全是一本未......
<正> 前年我写过一篇史事评论(载于《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对《剑桥中国晚清史》中一些为英国侵华辩护的论点提出异议。今年......
明末,千百年来天经地义地被认为是“天下中心”的中国的大门被西方传教士叩响,年轻的教士争相前往远东传播福音,中国成为他们关注......
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为“启蒙时代”。它最为明显地体现出蒙昧教权的衰落与理性精神之......
欧洲藏明清时期天主教中文文献中最为常见、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中文天主教教理和教义基础类型的文献,本文统称为教理类文献.本研究就......
存在于古代东亚世界的朝贡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这与近代西欧国际体系本质上不同。随着帝国主义在全球疯狂扩张,欧洲体系......
礼仪之争是中西交流史上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往往被认为是中西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历史影响,主......
礼仪之争的实质,其实是中西两大法律文明之间的冲突.礼起源于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性规范,具有法律属性.通过以礼改律、......
摘 要: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最终,马嘎尔尼......
自从明末利玛窦来到中国以后,天主教传教士一直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清前期的“礼仪之争”还是晚清频发的教案......
在基督教入华史上,福建省的福安县绝对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为天主教多明我会在华开教地;又是“礼仪之争”的策源地,而“礼......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西方垒墙的交往中,既有纷争又有困难,但也促使中国的外交制度向近代化迈进。 关键词:晚清外交 礼仪之争 外......
1705年罗马教廷多罗使华是康熙年间中西关系的重要事件。多罗与康熙围绕“中国礼仪之争”所产生的冲突,彰显了自利玛窦入华以来耶......
卫方济是第一个完整翻译《四书》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儒经西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卫方济也参与了中国礼仪之争,将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
发生在17、18世纪的礼仪之争是一次中国古代法与天主教教会法之间的法律冲突事件。这一事件给今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
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人中国,此后各个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康熙朝中前期,西洋传教士来华是受......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有融合,也有冲突。17世纪初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围绕着礼仪的争论可谓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宽。由此可看......
对云南省华宁县盘溪镇基督信徒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督徒在“鬼节”等祭祖的特定时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并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故......
"礼仪之争"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终止了明清之际天主教在华传教的繁荣局面。究其原因,天主教的两种传教......
“沙门议敬”的圆满解决与“礼仪之争”的不欢而散,共同昭示了一个主题:一种外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之下......
轿子是明代高级官员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明初具有严格的乘轿等级制度,官员相遇时需要按照品级尊卑行避道之礼。随着明代政治格......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收藏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意大利耶稣会士艾若瑟的墓碑碎片,墓碑背后蕴含中西交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中西"礼仪之争"......
在清代,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邦交国之一。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外交礼仪摩擦。斯帕法里使团来华......
马勒伯朗士的《一位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位中国哲学家关于上帝存在和性质的对话录》着力捍卫基督教神学,借着对朱熹学说的"无神论"式解......
遣使会是入华传教的天主教四大修会之一。它上承耶稣会,下启圣母圣心会,向蒙古人开教,开创了蒙古地区三个传教中心西湾子、小东沟......
始于明朝的"西学东渐"浪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基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礼仪之争既体现了中西方话语权的冲突,更揭示了不同......
17世纪中叶以降,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势中衰,罗马教廷试图借此机遇,从葡、西王权处收回“保教权”,以重现往昔的辉煌。为此,罗马教廷设置了......
明末清初是中西交流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然而礼仪之争使双方的交流陷于停滞,最终东西方都失去了机会:基督教失去了扩大在中国传教......
【正】要对利玛窦在传教事业上的努力以及他对西方的中国观的影响做一个概括性的报告,并非一桩易事。也许30年前,还较为容易,因为......
“礼仪之争”对近代早期中西关系影响重大,是中外学界关注的热点。170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给教宗英诺森十二世的上书在法国秘密刊印,......
引述清朝通事传教士马国贤、巴多明及英使马戛尔尼及其随员文带分别记录的俄国伊斯梅洛夫、葡萄牙麦德乐、英国马戛尔尼三位使节觐......
<正>1793年9月14日,一次历史的会见在热河避暑山庄进行。乾隆皇帝在那里会见了一群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和他的......
<正> 本文讨论的重点将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然而。在16世纪中叶以前,明朝政府限制外国传教士入境,以基督教文明为媒介的......
来华耶稣会士与多明我会士皆自16世纪末开始译介中国典籍并将之刊行于西方世界。由于双方在传教理念上的差异及其对于中国文化元素......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我国首次利用西方现代测绘方法绘制的中国地图。由于该图的绘制由欧洲传教士主持完成,它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国门被英帝国主义的大炮彻底打开了。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但许多人可能还......
明末清初以来,以耶稣会士为先锋的西方文化征略者,在“中华归主”的共同理想驱使下,一以贯之地从事着“纳中入西”工作。西方文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
基督信仰自从入华后,就与中华文化产生了碰撞、交融,既有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珠联璧合"的美好佳话,也有"礼仪之争"的剧烈冲突。在中......
<正>万历九年(一五八一年)一位自称「大西洋人」的传教士泛海九万余里来到中国,向明神宗进献方物,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传教士就是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