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修己相关论文
黄修己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这套丛书叙述1917—2000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历史,分为五卷:《1917—1927:喧闹中的......
世纪之交的现代文学研究笔谈世纪末的沉寂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20世纪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期。虽然按照孔夫子的算法,新文学至今......
主持人董健:今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话剧艺术基本上与20世纪同龄。在这100年当中,中国发生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个封闭自大的专制皇朝......
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永远年轻且充满魅力的学科方向,它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成长,其开放性的学科姿态为学者们带来了永不枯竭的研究......
<正> 近年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论及茅盾的文学创作时,有编著者认定茅盾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的......
【正】 近几年,笔者因承担了《晋察冀文艺史》戏剧部分的撰稿任务,在研究和编写工作的进展中,发现被誉为解放区四大歌剧之一的《王......
<正> 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编的《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文学卷)最近出版。编者称,入选名人是“其著作达到一百万字以上的,在其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命际遇和思想情结,一种地域有一种地域的人文意蕴和象征含义。20世纪中国文化界对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的描述和总结......
黄修己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构思新颖、实证严谨的好教材.但其中几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中,以"四大绳索"的压迫概括祥......
<正>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是他为中央电大讲课用的教材,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这部《简史》,不仅资料丰富,内容......
<正> 黄修已同志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雅俗共赏的专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上有新的进展。这......
著书立说,是学人的本职,而为儒林立传,却非学人余事。板凳一坐十年冷,孜孜石乞石乞于学术“七宝楼台”的搭建。自是献身名山事业的最佳......
黄修己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是第一部从学科史角度全面总结新文学史编写过程的书,在史学上呈现出专精和博通相结合的学养......
期刊
近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现代文学“发生”和“后续”两个环节上取得的一些引人瞩目的成就,使文学史的叙述,逐渐超越了价值重估层......
黄修己同志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下称《简史》自1984年问世以来,学术界陆续发表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肯定了它在......
由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4月23~25日在西安召开。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
2006年5月13日至1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长治学院共同举办的“赵树理与三农文学--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长治......
<正>"我感到现在历史是不受重视的,这是一个大家争先恐后往前冲的时代。现在又是不看重别人成果的,往往不看别人的作品,因为没那工......
期刊
<正>虽然现代文学学科史研究著作和相关专题研究著作近年来陆续问世,但是,就学科史研究来说,黄修己、刘卫国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
期刊
文学研究诸学科中,学术史的编写工作及有关的探讨,近年来日趋活跃。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是一部内容扎实的学术史。它重视......
【正】 作家赵树理的早期生平事迹有文字可考的很少,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新近出版的《赵树理评传》(黄修己著)、《赵树......
<正>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路线的不断深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一些曾经在政治上被打入冷宫的研究领域,如台港澳文学、......
<正>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西方文化互相撞击影响的产物,它记载着我们民族大觉醒、社会大......
以理性点亮历史,奉行“论从史出”的治学理路和方法,注重实证,求实创新,是黄修己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品格和特征。从赵树理研究......
<正> 大凡读过《小二黑结婚》的人,都不会忘记作品中妖淫可恶的三仙姑、迷信可笑的二诸葛。这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
期刊
《小二黑结婚》以其艺术成就赢得了众多读者热爱,其实质原因有二:对乡土中国现代处境问题的探索;对传统中国文艺乡土格调的浸淫。......
<正>黄修己,1935年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后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著有中国现代......
<正> 赵树理是在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生涯的。从现有资料来看,对赵树理作品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初,作者......
黄天骥教授自谓以戏曲为主,兼研别样,但同学们的感受或正相反,因为先生早年主要给本科生讲授诗词,同学们常常“听得如痴如醉”(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