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种文学形式中语言最精粹、凝练的一种。学习古典诗歌,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可或缺的途径,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下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新课程理念下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作用和教学策略,以期对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古典诗歌 意境 语文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何谓“意境”?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了解境象,故得形似”,主要用来指山水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指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艺术形象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指诗格能表现内心的感受和体会①。本文里诗歌的“意境”,即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浑然融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
二、小学古诗意境教学的意义
诗歌具有移情易性的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它所刻下的印象会影响学生一生。倘若教师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加以巩固,那它极有可能成为思想品质的一部分。因此,古典诗歌意境教学中应重思想引导,尤其是正面思想为主,以此发展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
三、新课程理念下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策略
意境,是诗人人生境界和审美情操的升华,是古典诗歌创作的灵魂,诗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化为诗的意境,读者通过意境这一审美中介走进诗人内心,因此把握意境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主要采取如下五种教学策略:
(1)“浅吟低唱”引意境。朗读在古诗词的意境教学中,即是吟诵。在古代,诗即是用于吟唱的歌,诵读起来,铿锵有声,顿挫有节,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其中不少已成为千古绝唱”②,语文与吟唱早已融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作者内心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比较困难,那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诗文,在一吟一唱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得多了,诗歌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就显现了。
(2)“感同身受”入意境。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高潮在于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真正领会诗歌内在神韵,才能达到三者的共鸣,这就需要意境教学的第二种方法,“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它是古典诗歌意境教学内化的过程。那么如何“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3)“声”有“色”激意境。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具有很强的情感性。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独有的情境和意境,有的欢快,有的悲壮,有的哀伤,可以很好地激发古诗所蕴藏的意境美。中国的很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授此类古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画配诗,以画激境。
(4)“心”临其境现意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虽然时代相隔、地域不同,但是千年百载,人们的览物之情总有相通之处。心临其境法,尤其适合时令季节、自然风光的诗歌的教学。夜来风雨敲纱窗,阶前花落知多少?这是无意识的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意识的去观察、感受,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丰富其情感体验。在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情境渲染是“心临其境法”的一个重点。《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是一首描写农村劳动生活的画面的诗歌。首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直观视觉冲突,让他们眼里所见是一派田园风光,清新自然;耳中所听是叶底黄鹂的婉转歌声,甚至还能透过树枝反射的太阳光嗅到夏天的气息……
(5)“移花接木”感意境。“移花接木”也可以叫做类比迁移法,“类比迁移法,就是促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系统化。”每一首古典诗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古典诗歌意境教学中离不开类比迁移法,应该以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类比迁移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同类题材不同创作风格的比较。古典诗歌意境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题材相似,但创作风格不同,教学中将它们列为一个小组,以其中的一首为主,其他同类诗歌只起辅助作用,在比较之中积累记诵,提高诗歌艺术的审美欣赏力。以“送别”诗为例。历来“送别”的古诗,常常是单纯的表現某一方面:或啼泪沾衣,缠缠绵绵;或安慰祝福对方,豪迈潇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送别时对友人的再三叮嘱,充满了忧伤。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意境教学主张通过诗歌之间的比较,体会诗歌所含有的独特情感。②同类主题不同时代背景的比较。古典诗歌意境教学,既关注诗人的创作风格,也关注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使是同类主题的诗歌,也有不同的情感倾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代王冕的作品《墨梅》。在意境教学中,首先了解花中君子——梅的品性,这可以通过复习王安石《梅花》来达到。其次是背景介绍,学生课堂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小资料。其中“王冕画荷”的故事能给学生不少触动,他既交代了诗人的勤勉,也交代了诗人饱读诗书却愿意留连山水的真正原因:政治更迭、国无法度、吏治混乱,他一介布衣,唯求自保。因此,这是元末明初时期的“梅”,它不问世事、不慕虚荣,暗香浮动。这与盛唐时期“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渭的《早梅》)那标新立异,引领一代新潮的“梅”就有很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意境教学是在教学中将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自然社会图画通过“浅吟低唱”引意境、“感同身受”入意境、“声”有“色”激意境、“心”临其境现意境、 “移花接木”感意境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因言取象,由象悟意”,从而透过语言意象而抵达哲思层面,深入把握诗歌意境,并由此陶冶学生性情,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
[3]马永军.《让意境步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J]现代阅读,2013.02
关键词:古典诗歌 意境 语文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何谓“意境”?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了解境象,故得形似”,主要用来指山水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指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艺术形象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指诗格能表现内心的感受和体会①。本文里诗歌的“意境”,即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浑然融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
二、小学古诗意境教学的意义
诗歌具有移情易性的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它所刻下的印象会影响学生一生。倘若教师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加以巩固,那它极有可能成为思想品质的一部分。因此,古典诗歌意境教学中应重思想引导,尤其是正面思想为主,以此发展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
三、新课程理念下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策略
意境,是诗人人生境界和审美情操的升华,是古典诗歌创作的灵魂,诗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化为诗的意境,读者通过意境这一审美中介走进诗人内心,因此把握意境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主要采取如下五种教学策略:
(1)“浅吟低唱”引意境。朗读在古诗词的意境教学中,即是吟诵。在古代,诗即是用于吟唱的歌,诵读起来,铿锵有声,顿挫有节,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其中不少已成为千古绝唱”②,语文与吟唱早已融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作者内心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比较困难,那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诗文,在一吟一唱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得多了,诗歌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就显现了。
(2)“感同身受”入意境。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高潮在于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真正领会诗歌内在神韵,才能达到三者的共鸣,这就需要意境教学的第二种方法,“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它是古典诗歌意境教学内化的过程。那么如何“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3)“声”有“色”激意境。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具有很强的情感性。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独有的情境和意境,有的欢快,有的悲壮,有的哀伤,可以很好地激发古诗所蕴藏的意境美。中国的很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授此类古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画配诗,以画激境。
(4)“心”临其境现意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虽然时代相隔、地域不同,但是千年百载,人们的览物之情总有相通之处。心临其境法,尤其适合时令季节、自然风光的诗歌的教学。夜来风雨敲纱窗,阶前花落知多少?这是无意识的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意识的去观察、感受,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丰富其情感体验。在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情境渲染是“心临其境法”的一个重点。《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是一首描写农村劳动生活的画面的诗歌。首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直观视觉冲突,让他们眼里所见是一派田园风光,清新自然;耳中所听是叶底黄鹂的婉转歌声,甚至还能透过树枝反射的太阳光嗅到夏天的气息……
(5)“移花接木”感意境。“移花接木”也可以叫做类比迁移法,“类比迁移法,就是促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系统化。”每一首古典诗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古典诗歌意境教学中离不开类比迁移法,应该以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类比迁移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同类题材不同创作风格的比较。古典诗歌意境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题材相似,但创作风格不同,教学中将它们列为一个小组,以其中的一首为主,其他同类诗歌只起辅助作用,在比较之中积累记诵,提高诗歌艺术的审美欣赏力。以“送别”诗为例。历来“送别”的古诗,常常是单纯的表現某一方面:或啼泪沾衣,缠缠绵绵;或安慰祝福对方,豪迈潇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送别时对友人的再三叮嘱,充满了忧伤。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意境教学主张通过诗歌之间的比较,体会诗歌所含有的独特情感。②同类主题不同时代背景的比较。古典诗歌意境教学,既关注诗人的创作风格,也关注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使是同类主题的诗歌,也有不同的情感倾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代王冕的作品《墨梅》。在意境教学中,首先了解花中君子——梅的品性,这可以通过复习王安石《梅花》来达到。其次是背景介绍,学生课堂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小资料。其中“王冕画荷”的故事能给学生不少触动,他既交代了诗人的勤勉,也交代了诗人饱读诗书却愿意留连山水的真正原因:政治更迭、国无法度、吏治混乱,他一介布衣,唯求自保。因此,这是元末明初时期的“梅”,它不问世事、不慕虚荣,暗香浮动。这与盛唐时期“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渭的《早梅》)那标新立异,引领一代新潮的“梅”就有很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意境教学是在教学中将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自然社会图画通过“浅吟低唱”引意境、“感同身受”入意境、“声”有“色”激意境、“心”临其境现意境、 “移花接木”感意境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因言取象,由象悟意”,从而透过语言意象而抵达哲思层面,深入把握诗歌意境,并由此陶冶学生性情,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
[3]马永军.《让意境步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J]现代阅读,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