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agska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云台编》)
  【品读】
  郑谷这首《莲叶》写得实在好,我初见便喜欢得不得了。一来,喜欢他用的两个叠词:“差差”与“柄柄”。试想,撑舟行水,舟动水起,波纹如淘气的小手,拨弄摇曳着荷叶,参差的绿浪,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来回地涌。薄薄日色,浅浅浮于这绿浪上,闪闪烁烁,真能把人眼晃花了。此乃一“色”美。而人倚在船边的栏杆旁,有习习的小风,像游鱼穿过水草一般穿过柄柄叶梗,袅袅送来缕缕清香,真能薰醉个人。此又是一个“态”美。最好的,还在末一句,在那个“盖”字上头。盖,不同于遮、护、避,其有盖被子、盖毯子、同枕而息、抵足而眠之意味。你想,若有雨来时,戏水的鸳鸯情侣,可以挨着躲在大大的荷叶下面。那亭亭翠盖,仿若绿绸缎被,鸳鸯情侣相互依偎,此啄啄彼的羽毛,彼啄啄此的羽毛,四目相对,含情弄意,这是多么温馨多么美好的画面。
  同样是荷叶,一荣一枯间,意味就不同了。
  记得《红楼梦》第四十回上,贾府一众人在游湖。湖中秋水清冽,枯荷株株,梗干叶败。行进中,许是枯荷常会阻了路。贾宝玉见了,觉其可恨,便叫拔了去。林黛玉听了,觉得拔了可惜。林黛玉说,她虽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但只喜“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林黛玉话音还未落,贾宝玉就爱屋及乌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想来,这倒真是见景见性的事。不过,“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虽念着利口,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那满湖衰败的枯荷,再配上“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即便有些雨击荷叶的优美声音,其意境终究还是很苍凉的,也很寂寞的。李义山还有一诗《花下醉》云:“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你听,也是寂寞,也是凉凉的。李义山也算是个苦孩子,九岁丧父,十几岁就外出谋生,成年后,幸得一朝廷官员赏识,招作幕僚;另一朝廷官员相中,聘为女婿。可无奈的是,此二者为政敌,李义山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最终落得个郁郁寡欢、默默无闻。不记得哪位学者曾说过,李义山这个人呢,具有一种窈渺幽微的特异品质,其观生阅世,常哀怨无端。
  也真个是的,同样是写荷叶的诗,同样都有个“留”,然郑谷的这个“留”,倒似比李义山的那个“留”,多了许多的烟火、温暖的味道,还具一份柔软悲悯的菩萨心肠。
  郑谷,字守愚(此字好,有禅意),系唐末著名诗人。少时甚聪慧,七岁便能诗。然成年后,应进士之举,考了十六年,都不得中。直到三十六岁上,才登进士第。其后,也似没有什么周折,按部就班地做了十几年不大不小的官,便归隐乡间了。如此来看,郑谷的仕途也算不得顺遂,但好在其能安时顺运地活着,因而诗中少有沉郁之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郑谷好作“鸟”诗。早年曾作过一首《山鸟》,十分可爱:“惊飞失势粉墙高,好个声音好羽毛。小婢不须催柘弹,且从枝上吃樱桃。”还作过一首《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这首《鹧鸪》诗,曾广为流传,很是有名。亦因此,他被时人称为“郑鹧鸪”。其实,鹧鸪是种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的鸟儿,相比鸳鸯,样子丑多了。《鹧鸪》诗,读来也觉一股孤寂之味,远不如《莲叶》诗中的鸳鸯,欢好而无邪,读来甚是畅快。所以我觉得,与其称之为“郑鹧鸪”,倒不如叫“郑鸳鸯”好呢。
  另外,荷叶除了可以像郑谷那样盖鸳鸯,像李义山那样听雨,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素日就常见小说、电影、电视剧中描绘过去的市井之景:卖肉的老板,光个膀子,大臂一挥,刀刃雪亮,咔嚓落下,一大片五花猪肉上称过了,甩在半张翠翠的鲜荷叶内,半裹着托与买者,大嗓子喊一声:再来啊!比起这般实在生活,郑谷与李义山那样的,终究还是矫情了些。
其他文献
在传统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吏部天官”寇准,他足智多谋、风趣幽默,经常搞得皇帝、王爷、大臣们哭笑不得,却又离不开这个“老西儿”(旧时北京民间对山西人的戏称)。1997年,葛优在古装轻喜剧《寇老西儿》里面成功地塑造了聪明正直、不畏权贵的峡谷县令寇准,于是寇准作为正面喜剧角色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回归正史,会发现作为历史人物的寇准与艺术形象“寇老西儿”有着很大差距。历史上的寇准不像评书
期刊
北朝“一姐”:冯太后及其改革事业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固之妹班昭作《女戒》七篇,提倡女子唯美以柔德,可是她的“闺蜜”邓绥邓太后,却是东汉最有权势和政绩的皇太后。可见女性的刚或者柔,端的看自己身居何位,而不完全由教育决定。北朝女子的强悍能干,在《颜氏家训》中有清楚的记载,其中北朝“一姐”,非冯太后莫属。在中古历史上,冯太后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一、太后是如何炼成的?
期刊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当然是件好事。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这让人们误以为节气就是一套规范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制度性习俗。其实节气的价值不仅止于民俗。  农业需要考虑气温、降水量等复杂而综合的气象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不同区域差别显著。岭南和漠北显然不可能用同一套时间规范。即便只考虑中原地区,节气本质上提供的也仅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时间节点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提示
期刊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在《中国的知识短缺时代》一文中指出,“知识帮助人们解释事实,明了发展方向,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中国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研究界,都没有能力解释中国经验”。郑永年由此认为,“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对中国知识界乃至政策研究和决策者而言,这一批评非常尖锐。  回望近代史,“知识短缺”并非始自今日,明末清初,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近
期刊
帝尝止殿下树a,爱之,殿中监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b。帝正色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谢。  臣祖禹曰:大禹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c孔子曰:“佞人殆。”d佞人者止于谀悦顺从而已,近之必至于殆,何也?彼佞人者,不知义之所在,而惟利之从故也。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附权臣,利在敌国则交敌国,利在戎狄则亲戎狄,利之所在则从之,利之所去则违之,于君父何有
期刊
北京故宫,现存明清古建9371间,在鳞次栉比的宫阙建筑中,有一处殿宇与众不同。它尊隆肃穆,褪去了昔日的盛况繁华;它幽深静谧,如今绝少有人涉足其中。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在这里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梦想,成就了享国甲子的君王伟业。这里就是重华宫,乾隆皇帝筑梦、圆梦的精神家园。  少年梦,天子梦  重华宫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御花园以西,西六宫以北。它原是乾西五所中的二所,乾隆皇帝在十七岁时
期刊
古代的学校,除了小学、太学、国子监这样高大上的“贵族学校”外,私人办学之风也十分兴盛。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镇和乡村。乡村私塾是比较接地气的教育方式。私塾大多是一师一馆,也就是每所私塾一般只有一位老师。古代有什么样的尊师礼仪?古代的学生又有怎样的上学装备呢?  束脩礼  束脩礼即古代入学仪式中的“拜师礼”。束脩即捆在一起的十条干肉,一束十条。《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期刊
所谓“真读书”,一是读书的动力是自身强烈的求知欲望,而非出于外在的压力与要求;二是读书的目的是格物致知、悉事明理,而非以读过多少本、某某书为炫耀;三是读书的行动已成生活乐趣和日常的习惯,“一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下放干校,一日两人路过一极其简陋的草棚,杨绛开玩笑说:“你说我们就住在这样一个棚子里,会怎么样?”钱锺书先生沉吟片刻,回答说:“不行,没有书。”习近平同志说:“读书已经成为
期刊
国运倾颓、危机四伏之际,执政者若自我封闭、自欺欺人,执着于细微处小修小补,沉溺在“天朝上国”美梦中不肯醒来,必致错失改革良机,将国家民族陷于苦难深重的困境之中。前车覆辙,足为后车之鉴。  说起“裱糊匠”,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鸿章。晚年的李鸿章自嘲是一个没落时代典型的“裱糊匠”,而清王朝则是一间“破屋”,自己作为一个“裱糊匠”只会“修葺”却不能改造。李鸿章“裱糊理论”的完整表述是:“我办了一辈子
期刊
历朝历代都不缺贤才。能不能得到,就看求与不求。然而,求贤也不是只靠嘴上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看是真求还是假求,求的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待贤才的态度如何,等等。  治国平天下,必依赖贤才;凡贤明君主,必求贤若渴(亦说“思贤若渴”)。一提到求贤若渴,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我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耕田种地……先帝(指刘备)不嫌我地位低贱,放低身份委屈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