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普九”后的阵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eknow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三个特点。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对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是一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发展机遇,相信“普九” 会边疆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普九”前,农村中学承担着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可以说,以前的农村中学教育是为有经济基础或愿意学习的学生服务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以前尽管学校设施简陋,师资不足,但由于服务对象狭窄,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层层筛选,以及学校享有处分学生的“特权”,留在学校里的学生几乎都是想通过读书而走上有出息之路的“好学生”,学校管理上似乎没有太大压力,老师也觉得学生勤奋好学、学习有目标有劲头。
   实行“普九”后,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是空前的,公用经费、校舍建设、两免一补、师资培训等都有了保障,校园环境、设施配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真正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读不起书,再加上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更是给广大适龄儿童的入学提供了方便。但对学校管理来讲,不得不承认,同时也给主要完成这一任务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和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普九,农村中学如何转变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才能使普及与提高和谐发展是大家面临的一大难题,以下是笔者就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出现的新问题
   (一)学校随时要接受上级的检查,即便一部分是应付式的、重复的,各基层学校面对各种检查显得很无奈,学校工作重心由原来的升学教育转变为如何普及与提高的问题,这其中,普及是重点。
   (二)因服务面扩大,学生数几倍的增长,管理的班级翻了几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涌现出的问题更多,尽管各校均加大了管理力度,但学生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层出不穷,未成年人违法现象在不断增多,给学校造成了新的压力,整个学校都在为学生安全及各种违纪行为大伤脑筋,很多学生的违纪行为已超出学校教育能力范围,不管学生犯多大的错都不能把其送回家教育,法律不允许、家长不愿意,部分孩子如果留在家里,父母就不得安宁,无法做事,还不如留在学校由老师管着混到初中毕业,至于学业不是那么重要。无奈,学校只有硬着头皮管到底。但有的学生学校根本管不了,随口顶撞、侮辱老师、无视学校规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打老师的现象已不是个案,一旦出事,老师没地方说理,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教师处理不当的因素,所以出现了很多老师不敢管或不想管学生的现象,这是教育的悲哀。
   (三)社会经济转型和就业现实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只是想让学校把孩子大一点,免得在社会中学坏,知识的多少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方面显得很不积极,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特别是民族学生逃课非常严重,及时来到教室,很多同学选择捣乱或睡觉,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无所谓,学校管理吃力,教师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维持课堂纪律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校还要组织教师每天到校外叫学生进校,甚至到家里请学生来读书,如果孩子在学校出了差错,那更是麻烦,所以,很多教师形象的比喻现在的教育就是让教师走钢丝,既要教书育人,还要学会保护自己。
   二、办学新思考
   (一)农村中学办学思想的新定位
   从教育任务来讲,农村中学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任,实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两大任务。但一直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学教育出现了办学思想错位现象,只重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忽略了为社会特别是农村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把中学教育主要作为高等学校的预备教育,并认为升学率的高低,就是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教师就为升学而教学,学生为升学而学习,尽量多教、多学,毕业班连双休日的休息也取消了,甚至认为上了高等学校的才是优秀生,才被重视,总之,一切都为了升学。农村中学教育竭尽所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少量的“合格人才”,而剩下了大量的“不合格人才”,升学就意味着有工作,有工作就可以过城里人的生活。农村中学实际上是在教育孩子离开乡下投向城市建设,很多人回到农村的读书人根本不能为农村的建设起促进作用,有的反而成了农村建设的障碍,因为他融入不到农村生活中去,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起,这种教育思想在普九以前负面影响尚不明显,成绩好你就有工作,成绩不好你就回家,似乎大家都认可,但是,随着普九的全面深入展开,中学生人数剧增,为上一级学校输送的人才仍然占少数,而大量学生将回到农村,这样,这一教育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全社会的、多层次、多方面的。
  所以笔者认为农村中学的教育思想应该重新定位,它应该是在注重提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基础上,应把教育重心和重点放在为社会特别是农村输送方向上来。
   (二)淡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线基础教育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是一种必备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并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准备教育,是一种基础学教育,它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认识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这些基础既为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或就业所需,也为他们做一名合格公民终身接受继续教育所必需;职业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专门进行的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显然是有分别的,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自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故职业教育所注重的是专门的技能或知识。
   农村中学教育如果说是打基础建地基的话,就是绝大部分学生形成了既没有打好地基,也没有掌握和懂得建房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在这些学生希望的田野上,永远都是一块没有完工的地基,永远都不会有高楼大厦屹立,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特别是不利于农村发展的,所以笔者认为,农村中学教育应该转型,从为少数精英学生服务变成为广大学生服务,从为了打基础、建地基变为既打基础建地基,还学会建房造物。这样就需要农村中学具有职业学校的基本教育职能,使广大学生具有回到农村生活的能力,留住学生,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农村中学应该成为一所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站,农村科技能手培育园地。为了使农村中学真正能为农村建设出力、就应该淡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线,使农村中学成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
   (三)适应普九,应该转变学生培养目标
   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培养目标是精英教育,就是让少部分农村孩子跳出农门,走上仕途之路,让大部分孩子望而却步,甚至挫伤积极性,使一部分学生憧憬未来,发奋苦读,但同时也使广大学生形成了轻视农村、厌恶农民的身份,刻意培养自己成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读书人,而不能达到目的后又厌弃自己的家乡、厌弃自己,毫无斗志,走向堕落。这种培养学生的思想就是让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学生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百姓中去的,把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贡献给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人民造福利。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学生培养的目标,应当包含五种:健康的体魄、劳动人的身手、科学的知识、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主张以体育和劳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以园艺、农学等培养学生劳动人的身手,以传统的中学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以民族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来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以自己的家乡为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今后评价学校的标准之一,让学校教育更好的服务社会。
其他文献
侯文杰,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结业。中文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狼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家口市首届教学新星、张家口市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优秀实验教师,怀来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多次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奖励。  优质课荣获市级以上一二等奖三次,“初中语文创新教育”荣获河北省创新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学班主任工作精彩案例——师生关系篇》,此书被评为省
期刊
我认为:要做一个出色、成功的班主任,必须上好班会课。好的班会课能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的核心作用。所以,班会课是最有魅力的德育,班会课也是德育的最佳途径。   一、解读班会课   班会课是由班主任指导的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课。   二、班会课的类型   1、班级会议:以集会的形式举行的班会,比如七年级新生入学我们可以开一个班级会议。提出问题:班级公约,全
期刊
虚心的学习,主动思考,吸取经验。积极参加班主任培训,阅读相关书籍,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使我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倡导鼓励激发式教育    鼓励教育法是以激发、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如激发兴趣、鼓动勇气、提示愿望、给予奖赏或荣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来
期刊
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成了我急于解决的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令我大胆进行了一次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这里将我的做法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期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一、利用教材资源,从炼字、炼句开始  我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语言自卑现象,他们总是说“我的语言干巴巴的,没有特色”这一类话。从文学理论角度分析原因,他们把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混淆起来了。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特别是传统的教学程序“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语文教学程序“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消极影响极大。    2009年9月,连云港市教研室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我校在探索实践中初步摸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
期刊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刊
当前,农村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对阅读意义的认识不足。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二.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依然不浓。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倦”。    三.学生获取读书的途径不多。随着省四配套工程的落实,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也纷纷建成,但往往没有被有效地利用。有
期刊
语文自主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学习理念 ,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倡多元化的学习 ,实施多种评价方式 ,是实施语文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语文的学习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现在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厌恶的心理,从内心是抵触的,认为学习那些文字是枯燥乏味的,是没有意义的。这就让我们许多的语文
期刊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教学效率的高低,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多少学生接受、理解了多少内容,培养了什么能力,这才是教学效率的本质。教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来
期刊
有这样一个例子,学习曹文轩的散文《前方》,上课老师就使用了单机大屏幕教学模式,设计的课件内容涉及了播放背景音乐《橄榄树》,展示前方的摄影作品,介绍作家曹文轩,解释摄影散文的特点,列举文本中容易误读的字词,提示作者写作思路,划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展开研读作品的问题,拓展到与文本和自我对话,课件内容贯穿教与学的始终,听课老师来不急记录课件上的内容,可以说教学容量较大。整体结构,没有多大问题,但是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