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齐景公登路寝之台《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晏子谏齐景公登路寝之台
  景公登路寝之台a,不能终,而息乎陛,忿然而作色,不说b,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c:“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d。殷之衰也,其王纣作为顷宫灵台e,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而不免于罪,婴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注释:
  a景公:即齐景公(约前550—前490),名杵臼,春秋时期齐国君主。 路寝:帝王或诸侯的正殿,用以听政。
  b说(yuè):同“悦”,高兴。
  c 晏子:即晏婴(前578—前500),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晏婴聪颖机智,有政治远见。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则既富灵活性,又坚持原则,出使他国不辱使命,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d璇室玉门:雕饰华丽的宫室。
  e顷宫:当作“倾宫”,高大巍峨的宫殿。因其十分高大,望之欲倾坠,故称。 灵台:供帝王游乐的地方。
  大意:
  齐景公攀登正殿的高台,不能一口气上到顶端,中途坐在台阶上休息,他怒容满面,不高兴地说:“谁修筑的这么高的台?坑害人不浅啊!”晏子说:“您如果想节省体力,就不要让人修这么高;既然让人修这么高,就不要怪罪修建的人。现在台修高了,就要给修台的人加上罪名;修低了,也要给加上罪名,我冒昧地问一句,这样役使别人可以吗?古时候君主修建宫室,是为了生活方便,因此不奢侈华丽以贪图享受。他们自身节俭,又教育百姓。到了夏朝衰落的时候,它的君主桀背弃了为君的德行,修建了装饰华丽的宫阙。商朝衰落的时候,它的君主纣修建了高大的宫室和灵台。修得低矮的有罪,修得高大的有赏,因此灾祸延及自身。现在您的情况是,修高了也有罪,修低了也有罪,这比夏、商的君主桀、纣还厉害。百姓精疲力竭,但仍避免不了罪名。我担心国家将有覆灭的危险,您也不能享有齐国了。”景公说:“您说得好,我自己知道修建高台确实劳民伤财,还没有什么用处,更埋怨那些修建的人,这是我的罪过。假如不是先生您的教诲,我哪能守住国家的基业呢?”景公于是走下台来,向晏子拜了两次,不再登上高台。
  【点评】
  齐景公统治时期距离齐桓公称霸已过去一百余年,此时齐国国力日渐衰弱。因此,齐景公即位之初就梦想着能恢复齐桓公的霸业。然而,齐景公这个人虽有复兴齐国的壮怀,却比较贪图享乐。为此,作为辅政之臣的晏婴多次进谏,以正君主之失。选文就是其中一例。在中国古代,君主修筑高台本就是劳民伤财之举,无非是让宫室更加华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没有实际的用处。由于台太高,齐景公未能一次登顶,于是大发雷霆,准备责罚修台之人。晏婴见此,便用夏、商两朝的亡国之君桀、纣为例进行劝谏,意在指出作为一国之君应当勤于政事、节俭自身,避免奢侈浪费,并以此教育百姓,改善社会风气;同时还应当爱惜民力、心系百姓,如此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齐景公虚心接受了晏婴的建议。纵观齐景公统治的五十余年,齐国政治相对稳定,国力有所恢复,这与晏婴等人的不断进谏和齐景公的虚心纳谏是分不开的。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晏婴劝告君主勤政戒奢、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其他文献
帝尝止殿下树a,爱之,殿中监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b。帝正色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谢。  臣祖禹曰:大禹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c孔子曰:“佞人殆。”d佞人者止于谀悦顺从而已,近之必至于殆,何也?彼佞人者,不知义之所在,而惟利之从故也。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附权臣,利在敌国则交敌国,利在戎狄则亲戎狄,利之所在则从之,利之所去则违之,于君父何有
期刊
北京故宫,现存明清古建9371间,在鳞次栉比的宫阙建筑中,有一处殿宇与众不同。它尊隆肃穆,褪去了昔日的盛况繁华;它幽深静谧,如今绝少有人涉足其中。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在这里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梦想,成就了享国甲子的君王伟业。这里就是重华宫,乾隆皇帝筑梦、圆梦的精神家园。  少年梦,天子梦  重华宫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御花园以西,西六宫以北。它原是乾西五所中的二所,乾隆皇帝在十七岁时
期刊
古代的学校,除了小学、太学、国子监这样高大上的“贵族学校”外,私人办学之风也十分兴盛。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镇和乡村。乡村私塾是比较接地气的教育方式。私塾大多是一师一馆,也就是每所私塾一般只有一位老师。古代有什么样的尊师礼仪?古代的学生又有怎样的上学装备呢?  束脩礼  束脩礼即古代入学仪式中的“拜师礼”。束脩即捆在一起的十条干肉,一束十条。《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期刊
所谓“真读书”,一是读书的动力是自身强烈的求知欲望,而非出于外在的压力与要求;二是读书的目的是格物致知、悉事明理,而非以读过多少本、某某书为炫耀;三是读书的行动已成生活乐趣和日常的习惯,“一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下放干校,一日两人路过一极其简陋的草棚,杨绛开玩笑说:“你说我们就住在这样一个棚子里,会怎么样?”钱锺书先生沉吟片刻,回答说:“不行,没有书。”习近平同志说:“读书已经成为
期刊
国运倾颓、危机四伏之际,执政者若自我封闭、自欺欺人,执着于细微处小修小补,沉溺在“天朝上国”美梦中不肯醒来,必致错失改革良机,将国家民族陷于苦难深重的困境之中。前车覆辙,足为后车之鉴。  说起“裱糊匠”,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鸿章。晚年的李鸿章自嘲是一个没落时代典型的“裱糊匠”,而清王朝则是一间“破屋”,自己作为一个“裱糊匠”只会“修葺”却不能改造。李鸿章“裱糊理论”的完整表述是:“我办了一辈子
期刊
历朝历代都不缺贤才。能不能得到,就看求与不求。然而,求贤也不是只靠嘴上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看是真求还是假求,求的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待贤才的态度如何,等等。  治国平天下,必依赖贤才;凡贤明君主,必求贤若渴(亦说“思贤若渴”)。一提到求贤若渴,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我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耕田种地……先帝(指刘备)不嫌我地位低贱,放低身份委屈自
期刊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云台编》)  【品读】  郑谷这首《莲叶》写得实在好,我初见便喜欢得不得了。一来,喜欢他用的两个叠词:“差差”与“柄柄”。试想,撑舟行水,舟动水起,波纹如淘气的小手,拨弄摇曳着荷叶,参差的绿浪,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来回地涌。薄薄日色,浅浅浮于这绿浪上,闪闪烁烁,真能把人眼晃花了。此乃一“色”美。而人倚在船边的栏杆旁,有习习
期刊
同心协力 行事谨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a。”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  处b,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  兰c。”“初六,藉用白茅,无咎d。”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e,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周易·系辞上》)  注释:  a《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出自《同人》卦的九五爻辞。《同人》卦()是《易经》六十四卦
期刊
事碎难治,大处着眼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求多难澹也a。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b。石秤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  (《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  a澹:通“赡”,满足。  b铢:一两的二十四分
期刊
明朝官场吃喝风中的第一号名人,当推建国初期的左丞相胡惟庸。此公不仅经常拉拢一帮子权贵在家中酣饮,而且挖空心思,把十几只猴子训练得能打躬作揖,跳舞吹笛,宴客时,就让它们端茶斟酒,并雅称为“孙慧郎”。而比起胡惟庸来,嘉靖时的权相严嵩,则更为荒唐离奇,他和其子严世蕃,不仅生活奢豪,连尿壶都是金、银制成,日享珍馐百味。而且每当贪赃受贿满百万两,就大肆请客以示庆祝。严嵩垮台后,从他家抄出的金酒杯、酒盂、酒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