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想”的引导,提升“说”的效能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但学生说的质量如何,细细反思一下,在表面的热闹之下,在看似精彩的生成之中,学生的表达并不尽如人意,或仓促应对,或言不由衷,或胡乱编造,诸如此类,令人担忧。其原因是我们在重视学生个性表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从“读”到“说”中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想”。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走实“想”之路,“说”的效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 想好再说,做到言而有备
  现象:“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语段),读后说一说……”读书声刚落,教师随即请学生就“了解”“看法”“想法”之类的问题进行解答,有时没等学生反应,就示意一生站起,并不忘笑容可掬地说声“错了不要紧,关键是勇气”。也偶有三四个抢答的小手立即高高竖起。
  难道学生的思维速度真的如老师料想得这么快吗?仔细想想,答案很明显。“三四个抢答的小手”的表达是否尽如人意?答案也是否定的。教师将教程这样高速运转不排除下面的原因:1、注重课堂进度。教师心中装着的是预设教程,关心的是课时任务,而无视学生。——这是见本(课本、教案)不见生。2、追求表面上的“气氛热烈”。这一点在公开课上尤为明显,有些老师担心给听课者以“卡壳”之嫌,或耐不住问题提出后的“冷场”状态,就急忙与学生“过招”。——这叫见师(教者、听课教师)不见生。
  首先,读书不只是读完一遍,就能理解、表达的,它有个对文本的内化过程。解剖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把文本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使文本语言形象在脑中“立体化”,并转变自己的思想的过程。这就需要时间,特别是思考的时间。与文本的“磨合”时间越长,思考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入。
  其次,在多数学生对文本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时,其他个别学生的观点对多数学生的近乎空白的思维起诱导作用,多数学生的思维容易或多或少地受到局限,很难深入进行,创造性发挥。这样,无意中弱化了大多数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想到,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一样,在读后互相说议之前,应该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生发更深层次上的交流,否则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思维只能是空话,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独立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 想到再说,做到言必由衷
  《鲜花和星星》一课共两段,其中第二段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在学生熟读后,一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实录如下:
  师:请全体起立,随着伴音一起朗诵课文第二段,愿意吗?
  众生:愿意。(朗诵后坐下)
  师:(期待的表情)同学们朗诵得真有感情。在朗诵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星星在眨眼睛。
  生:我看到了许多的小鸟在旁边飞。
  师:想象真奇特!
  生:我仿佛看自己坐在月亮上荡秋千。
  生:(争抢)我看到了地球!
  生:我看到了奥特曼在天上飞。(众笑)
  师:你们的想象真精彩。你们的书读得真透彻!
  我们听了为之惊叹,儿童的想象多么精彩:“眨眼睛”“荡秋千”“坐着飞船”,还“看到奥特曼”!可是再细一琢磨,不禁要问,学生在朗诵中果真在头脑想象到这些了吗?他们表达的内容是发自内心的吗?
  试分析这个语言材料:“……我数着天上的星星:這里一颗,那里一颗……”浮现在头脑中的“眨眼睛”是可以感受到的,可是“小鸟”“荡秋千”“坐飞船”这样的想象,好像并不能根据这段语言材料所能“浮现”的,更大的可能是根据他们过去已有的阅读基础所得出的。看到天空就自然地想到小鸟、云彩,看到月芽就会想起荡秋千,想到太空就会想到飞船、宇宙人,这好像已成为儿童想象的定势。其实材料的意境更给人以宁静温馨之感。案例中个别学生的再造性想象不是依赖,而是脱离了对《鲜花和星星》这个文本材料的依赖。
  可如今课堂教学中类似现象很多,并越来越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且以为学生想象得越新越好,越奇越好,过于兴奋于学生看似精彩新奇的表达,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精彩表达背后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潜移默化的诱引下,学生的想象是否孤立了生动优美的文本材料?是否更趋于功利性的表达——“我行!我真棒!”
  三、 想对再说,做到言之有理
  “课标”的颁布,似乎把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诚然,从这些现象,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那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读书的独特感受。透过现象细想一下,课堂中学生的想法、说法是否都有道理,让我们感到欣喜吗?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1、我们不能一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就不敢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有缺陷就要指出不足,引导重新思考,发现自我思考的失误。对的是否可以启发再思考,让“多元”的反映更深刻更富个性。本着学生的发展出发,我们可以抓住语言材料,进一步挖掘“多元反映”更为丰富的内涵。
  2、不能一提尊重学生,不就敢指出不足,害怕伤害自尊
  如果尊重得面对学生的表达不置可否,这是对“尊重”的狭隘理解;或加以褒奖之词,让学生错误的思想泛滥,这是对“尊重”的扭曲。学生想对了没有,说对了没有,这是需要直面的。其次,从失败到成功,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感,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3、不能一提“重过程”,面对学生的错误的思考和观点就含糊其词,置若罔闻
  过去我们有过轻过程、重结论的失误,现在也不能走向无视结论的另一极端。重视过程本身的教学价值是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或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其需要注重的方面之一就是学生读书感悟中,其思维过程、思维方式、结论是否科学合理,其表达及教师评价不仅是激动,更重要的是否有利于思维及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想”是“说”的前提,“说”是想的外化。只有精心设计,科学引导,让学生“想”得更充分,“想”得更合理,学生的“说”才会更有质量,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其他文献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师范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是事关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多年师范计算机教学实践来谈谈教学激趣方法。    一、导入激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能够运用到分类讨论思想。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应该进行思考“如何才能够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分类讨论思想?”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而幼儿园教师在感到责任重大的同,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地位亟待认可,待遇急需改善。很多幼儿园教师的地位不被认可,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造成很多幼儿园教师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本文就幼儿园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希望能有利于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心
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改革后,《科学》代替了《自然》,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适时恰当地选用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激趣入境,导入新知;设障立疑,启迪思维;探微入里,突破难点;多法归一,省时高效;渗透美育,美丽数学。多媒体走进小学数学已不再是简单的吸引,数学教学因它的融合而变得丰富、轻松、睿智、神奇。  关键词:激趣 启迪 探微 高效  
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语文课是基础教育阶段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语文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起主要作用的思维类型。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形象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干好一切事情的良好的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接受的局面。而要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做到学生能发表见解;教师不揭示,学生能动手操作;教师不代替,学生能讨论解决;
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外作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语文学习,需要“解题”,但更重要的是“涵养”和“积累”。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作文一般能力的形成大约需要30万字,朗读一般能力的形成需要200小时,而学校课内学习的‘量’有限:作文一般仅8万字左右(按每一学期10篇作文计算),课堂朗读量人均仅8小时
“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件流动的艺术作品。”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 “教学技能” “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学识,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教材本身魅力,并适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儿童,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要依赖一定的实物和动作的支持,直觉思维的特点十分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一些幼儿也开始借助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故事和游戏的形式,加强对幼儿的启发和引导,是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