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读为本”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是感悟性语文教学遵循的极为重要的原则。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以读为本;感悟;具体操作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自己语文素养的过程。摈弃繁琐分析,注重读中感悟,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如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设计好一连串的问题,上课时一一问来,就会把一篇颇有感染力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究其实质,还是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读中感悟则相反,学生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即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先哲向我们揭示出学习语文重读书、重感悟、重积累的客观规律。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初读感知,再精读理解,而后熟读积累,最后迁移运用。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因而引导感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操作呢?下面结合《丰碑》一文教学实践,谈点笔者的具体做法。
  一、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教《丰碑》一文时,从题人手,通过审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课文。我先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一个学生回答:“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丰碑》?”,我当即肯定,并在课题后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也给予肯定。接着,我便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所以读得十分投入。通过初读,学生大体上知道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歌颂了谁,课文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为进一步把握课文的重点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把握和整体认识后,教师就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疑惑的地方。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篇课文就迎刃而解了。如《丰碑》一课的重点是第三段,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以将军误解军需处长为重要情节,在读中进行理解,从“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体会将军之所以如此悲愤,是因为看到老战士被冻僵的悲壮场景。接着又以“抽动”与“抖动”两个词比较,来体会此时此刻将军悲愤的特殊感情,还要让学生体会到:不是战士没听见,不愿服从将军的命令,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读“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他在想什么?通过读原文,体会将军因事情出乎意料而呆住,由误解到内疚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再把将军神态、语言描写的两个句子用气愤的语气、轻快的语速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到将军愈悲痛气愤,愈能体现出军需处长的祟高伟大,促使学生用心感受军需处长的“丰碑”形象。
  第七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仍然要通过多“读”来理解课文。面对死亡,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那么安详?因为他为了革命,為了战友,视死如归,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教师让同学们用敬佩的语言朗读这段文字,目睹此情此景,将军的泪止不住了,“他的眼睛湿润了”,将军将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这军礼包含着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从下列词语中可体会到:“缓慢地吸了一口气”、“举到齐眉处”,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出自我牺牲的抉择,可见其精神伟大,品德崇高。配以低沉的哀乐,教师再引读第十三段,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风更大了,雪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覆盖”写出了风狂、雪大,同时表达了作者无限的崇敬之情。“晶莹的丰碑”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反复品读明确,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军需处长的身躯,确实是一尊晶莹洁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在后人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至此,课文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得到突破。
  三、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教师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才会读得一遍比一遍好,感受一次比一次深。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只有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才能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更重视迁移性的练习,并注重练后评议,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建构自身语言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元素,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唤醒语言,激发表达欲望  建构主义提倡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这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期刊
摘 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从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竞争意识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优质的试卷编制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本文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状况,提出试题命制的策略建构。实践证明,教师加强命制策略的研究,能以此为导向,反思与改善教学环节,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试卷命制;教学相长  试卷(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形式,是检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平台,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参照。专业教师除了要对教学进行钻研外,还要
期刊
一、课堂讨论必须组织合理  首先,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同桌为单位,也即双人讨论。两人一组的讨论学习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讨论,也即3~4人一组讨论学习,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适度引进竞
期刊
摘 要:善于“问”是善于学习的标志,它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问”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问;思维品质;有效性  新课改以后,教师得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传统课常上,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得流畅,即为成功。在提倡“以学为本”的今天,学生的问又显得比答重要。所谓“问”,就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问,引导学生问,以问促学、促思,问中求解、求法。本
期刊
摘 要:“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是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及意义。要想实现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能力;朗读技巧;思想感情;想象空间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曾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问题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了问题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中的应用方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中职机械基础;应用研究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共同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中应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问
期刊
摘 要: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导入方式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本文简单介绍在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六种新课导入方法。  關键词:化学;新课导入;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营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
期刊
摘 要:“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灵活运用;有利于學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提高智力、整体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氛围,选择好讨论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关键词:讨论法;初中政治;教学  我国著名教
期刊
摘 要:阅读与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在高效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阅读教学要以课堂为支点,抓住阅读文本,采用仿写、补写、改写不同的形式,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关键词:课堂;阅读;习作  阅读和习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