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化学课堂是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的课堂。很多优秀和聪慧的化学教师创设了一个以实践、开放和自主为主的“三维谱系”。通过创设新颖丰富的实践场、创新延伸的开放场、活泼敞亮的自主场,形成了一个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高效能的化学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百草园”里收获到殷实的“花草”和饱满的“果实”。
关键词:实践场;开放场;自主场
一把豆子,放进水中,只会长出豆芽;撒进土里,却能长出健壮的植株,结出累累果实。植物的生长如此,教育教学亦然。特别是高中化学,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内容,如此多领域的学科,单靠教师的灌注,单靠教室的那点“自留地”,单靠成人的“一厢情愿”,很难触发学生的兴趣、感悟与发现。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长久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究竟应该“稀释”或者扩充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创设一个以“实践、开放和自主”为主的“三维谱系”不可或缺。
一、实践场:留下自己坚实的影子
叶圣陶曾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既然是“种子”,就必须有生根发芽的环境和土壤。对于高中化学而言,离开了环境和土壤,教育将显得苍白、单薄和脆弱。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高中化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留下自己坚实的影子。正如美国教育家帕克·帕默尔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说到底,化学教育是需要实践的,“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所做的一些努力和改变。
环节一:请你当医生。格林太太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医生绞尽脑汁,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好转。一次,一位年轻的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化学家发现了什么,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一个药方吗?
环节二:实践操作。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分别进行三个以铜、锌(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为主角的“声、光、电”小实验。
环节三:变式操作。变教材中的讨论题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总结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环节四:课后前置。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使课堂的容量和“骨架”都显得“丰盈”厚重。
较好的是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化学观念和原理的生硬解释,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
实践活动超越了书本,但又基于教材。虽然调整了教学顺序,但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这样的活动不仅收获了方法、手段和智慧,而且其思维、情感也得到了锻造和滋养。至少开头“格林太太的故事”迅速植根学生的心田中,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水涨船高。
二、开放场:延伸自己创新的“根须”
新教育实验区,有个名字叫“一间长大的教室”。如何“长大”,关键在于教室也罢,教学也罢;文本材料也罢,学习方式也罢,都不是靜止不动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无限延伸探究的可能。
以“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为例,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开放探究知识的渠道,如“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这一主题,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小论文;可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小实验,也可以是生活中关于电池的实例方面的具体操作实验。无论何种方式,教师在教学时都应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目的。
第二,开放学习知识的难易度。如优等生利用原电池的电极知识,核心考点剖析和迁移训练,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正所谓:“学困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在了解电解的原理和掌握电解基本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的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要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读、说、议、评、练贯穿始终;拓展、挖掘学生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的化学课堂。而这一切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充分地放权,在于教师充分地开放教学时空。
三、自主场:唤醒自己成长的“触角”
所谓自主,就是针对外部强加标准的解放运动和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新标准的建构运动。皮亚杰的一句话也印证了上面的理论:“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只会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植根于学生心灵。”成功的教育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的化学教学同样离不开这一学习方式。
以下是两位教师在“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开头设计。
1.设计一
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格林太太的假牙”为线索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的引用及转化情况,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结合生活实际和所见所感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问题探究:你知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吗?能不能写出在二个电极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设计二:PPT出示原电池原理的知识点
(1)概念: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
(2)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正极:符号“+”, 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符号“-”,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3)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第一,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在一定条件下较活泼的电极作为负极)。第二,电解质溶液:电极必须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设计一”通过故事引入新课,刺激那些“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假学、伪学”的学生,从而进入一个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设疑、自我反思的兴奋状态之中。“设计一”的诸多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无论是“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一个药方吗?”还是自己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都把其思考权、探究权、反思权给予了学生。可见,课堂上,当学生成为主人时,其眼睛是亮晶晶的,思维是活跃的,其心中有一个“闪闪的太阳”,学习的风向标也就变了,学起来变得活蹦乱跳、有滋有味。
高中化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实践场、开放场和自主场。这“三场”应是活泼的、敞亮的、生机勃勃的,都能找到学生坚实而清晰的影子。教师应引领学生多一些实践,多一些开放,多一些自主,以一种更为坚实、轻灵和大气的身姿,以一种更加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在化学王国中渐行渐深。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默尔.吴国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法]茨维坦·托多罗夫.启蒙的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实践场;开放场;自主场
一把豆子,放进水中,只会长出豆芽;撒进土里,却能长出健壮的植株,结出累累果实。植物的生长如此,教育教学亦然。特别是高中化学,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内容,如此多领域的学科,单靠教师的灌注,单靠教室的那点“自留地”,单靠成人的“一厢情愿”,很难触发学生的兴趣、感悟与发现。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长久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究竟应该“稀释”或者扩充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创设一个以“实践、开放和自主”为主的“三维谱系”不可或缺。
一、实践场:留下自己坚实的影子
叶圣陶曾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既然是“种子”,就必须有生根发芽的环境和土壤。对于高中化学而言,离开了环境和土壤,教育将显得苍白、单薄和脆弱。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高中化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留下自己坚实的影子。正如美国教育家帕克·帕默尔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说到底,化学教育是需要实践的,“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所做的一些努力和改变。
环节一:请你当医生。格林太太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医生绞尽脑汁,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好转。一次,一位年轻的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化学家发现了什么,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一个药方吗?
环节二:实践操作。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分别进行三个以铜、锌(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为主角的“声、光、电”小实验。
环节三:变式操作。变教材中的讨论题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总结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环节四:课后前置。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使课堂的容量和“骨架”都显得“丰盈”厚重。
较好的是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化学观念和原理的生硬解释,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
实践活动超越了书本,但又基于教材。虽然调整了教学顺序,但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这样的活动不仅收获了方法、手段和智慧,而且其思维、情感也得到了锻造和滋养。至少开头“格林太太的故事”迅速植根学生的心田中,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水涨船高。
二、开放场:延伸自己创新的“根须”
新教育实验区,有个名字叫“一间长大的教室”。如何“长大”,关键在于教室也罢,教学也罢;文本材料也罢,学习方式也罢,都不是靜止不动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无限延伸探究的可能。
以“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为例,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开放探究知识的渠道,如“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这一主题,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小论文;可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小实验,也可以是生活中关于电池的实例方面的具体操作实验。无论何种方式,教师在教学时都应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目的。
第二,开放学习知识的难易度。如优等生利用原电池的电极知识,核心考点剖析和迁移训练,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正所谓:“学困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在了解电解的原理和掌握电解基本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的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要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读、说、议、评、练贯穿始终;拓展、挖掘学生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的化学课堂。而这一切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充分地放权,在于教师充分地开放教学时空。
三、自主场:唤醒自己成长的“触角”
所谓自主,就是针对外部强加标准的解放运动和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新标准的建构运动。皮亚杰的一句话也印证了上面的理论:“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只会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植根于学生心灵。”成功的教育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的化学教学同样离不开这一学习方式。
以下是两位教师在“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开头设计。
1.设计一
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格林太太的假牙”为线索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的引用及转化情况,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结合生活实际和所见所感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问题探究:你知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吗?能不能写出在二个电极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设计二:PPT出示原电池原理的知识点
(1)概念: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
(2)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正极:符号“+”, 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符号“-”,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3)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第一,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在一定条件下较活泼的电极作为负极)。第二,电解质溶液:电极必须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设计一”通过故事引入新课,刺激那些“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假学、伪学”的学生,从而进入一个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设疑、自我反思的兴奋状态之中。“设计一”的诸多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无论是“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一个药方吗?”还是自己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都把其思考权、探究权、反思权给予了学生。可见,课堂上,当学生成为主人时,其眼睛是亮晶晶的,思维是活跃的,其心中有一个“闪闪的太阳”,学习的风向标也就变了,学起来变得活蹦乱跳、有滋有味。
高中化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实践场、开放场和自主场。这“三场”应是活泼的、敞亮的、生机勃勃的,都能找到学生坚实而清晰的影子。教师应引领学生多一些实践,多一些开放,多一些自主,以一种更为坚实、轻灵和大气的身姿,以一种更加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在化学王国中渐行渐深。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默尔.吴国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法]茨维坦·托多罗夫.启蒙的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