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悲凉背后的文化内涵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r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读《故都的秋》需要抓住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从文章开篇作者就提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句也被人们当作解读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文眼。由景物的特点来感受作家赞美故都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作者将故都的秋的特点锁定在清,静,悲凉,而在这清,静,悲凉的背后又体现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二、“清”“静”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 禅宗思想
  在《故都的秋》中,这“清”字可与此文一开头的“清”“静”“悲凉”联系起来理解,即北国秋天特有的清高、清朗、清净、清閑与清幽,使人原本浮躁、郁热、烦闷、浑浊的心绪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故都的秋》中,这“清”字可与此文一开头的“清”“静”“悲凉”联系起来理解,即北国秋天特有的清高、清朗、清净、清闲与清幽,使人原本浮躁、郁热、烦闷、浑浊的心绪得到净化与升华。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虚静”说。它首先强调创造一个适宜进入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归于静, 在宁静自由的心境中去契合宇宙的渊深宗旨。而传入中国的佛学又将这种尚静精神赋予了神圣的内涵,它把以明镜之心去静静地参悟。因此,中国传统诗词中有许多诗词和书画中都表现了在静中沉思,在静中审美的特点。
  而这种静中沉思,静中审美的特点其实源于佛教中的禅宗思想。禅,起源于印度;禅宗,形成于中国。是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宗派,禅是对佛教 dhyana 的翻译,为静虑的意思。在同时期,随着禅的流行,禅开始和中国的老庄思想相结合,孕育出此后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禅宗思想是印度禅在传入中土后,和中国本土的思想主要是老庄思想相结合下的产物。在禅宗看来,每个生命个体本来是纯净无垢的,而且每个生命主体都可以反观自己的心灵,并且可以主动的感知觉悟到自己的心灵。但在大部分的个体来言,这种生命灵魂清净纯净的本来面目是被生活中重重的尘垢所淹没,人们在生活中让繁缛的生存烦恼、欲望渴求所遮盖而看不到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和意义。
  因此郁达夫在静观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关照和思考。《故都的秋》中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給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这是一种纯净深沉的气质、静寞无声的姿态,尽管没有声音,没有气味,给人的感触是“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而作者就是用“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使得这安静的意境更加美妙动人。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这是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关注到的。在这静心的背后则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
  三、“悲凉”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物哀
  这源于孙绍振先生对于《故都的秋》中秋的悲凉特点的解读。为什么郁达夫感受到秋的衰败和死亡却能将之当作一种人生的享受呢? 孙绍振引用日本的物哀美的理论,做出了回答。他看来,郁达夫并不把植物的死亡当作痛苦的事,反而把文章带进优美雅趣。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地域狭窄而自然灾害频频来袭。日本人所感受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正如樱花,短暂的绚烂开放后是必然的凋谢,往往寄托着日本人的悲剧意识。郁达夫有留学日本长达十年的经历,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故都的秋》中所体现的这种对于悲凉景物的欣赏是要从日本物哀文化的角度理解的。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认为“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在破壁腰下,秋草衰败枯黄的颜色,破败的矮墙,无一不流露出衰败的味道。最吸引人的是对落蕊的描写。它已从树上脱离,生命开始走向衰亡,但即便如此,郁达夫笔下的落蕊却不给人衰亡之感,反而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包括秋蝉的哀鸣——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由蝉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四、二者互为整体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细腻、幽远──幽静深邃,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萧条──萧条凄凉,这是秋的“悲凉”。
  清,静,悲凉背后所折射出的思想并非对立存在,而是自然融合的。
  清静背后的禅宗思想与“悲凉”背后的物哀的联系——禅宗在日本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所追求的闲寂、空寂、幽精神相近。六世纪中叶,佛经由百济传入日本,那时的日本社会尚处在社会思想体系形成期,禅是日本文化的基石,弥漫在茶道、花道和书道中的,不仅仅是远离物质文明的空寂与幽玄、素雅和淡泊,还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禅宗的基本精神是人生无常、生死幻灭,是对世间万物来去匆匆的哀伤,因此才提倡在短暂而喧嚣的尘世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
  综上,郁达夫《故都的秋》在为读者呈现清,静,悲凉的审美景象的同时,这背后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文化内涵,那么对于我们更好地感悟和体味郁达夫作品中的情感是大有帮助的。
其他文献
影响远于后世的一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曾说:“真正的教育成果,就是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还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这句话深刻揭示着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笔者作为从教25年的实习指导教师,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践行着这条真理。或许你会奇怪,“这与晚自习辅导有何关系?”其实如果将一双双渴望实践的双眼放在心底,真心理解他们渴望实践的强烈的心理欲求,你就会发现,将晚自习辅导架构在学生自主实践上是多么的必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中应该追求的目标。教师必须善于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自信,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抓住一次“赏识”,以改变学生的能力定位  
期刊
俗话说“医生越老越精,教师越教越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及教师本人不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教育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特别是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但诸如我校之类的农村基础学校,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很多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对自己从未有过改变,自身原有的知识、能力、理念与新课改格格不入。学校如何来实施这种更新、提高和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引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标准》中“写作”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而《标准》中指出“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期刊
改进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是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问题。实践的结果使我认识到,学生只有在自己动脑、动口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这一点老师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因。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他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个认识使我把教学的着眼点移到了学生方面。但是,学生年龄小,能力差,没有老师的帮助、指导,自学能力
期刊
孔子曾说:“信,德之厚也。”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诚信是道德结构的重要部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社会的规范,也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诉求。诚信已经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学生的诚信问题仍很突出。  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班上一名同学在课间时候拿了别人3元钱,老师经过调查后,悄悄地把这位同学叫到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
期刊
目前,各高校的《应用文写作》的教材无法统一,甚至同一所学校,因为不同专业需要,教材也无法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如何备课,同一所学校如何统筹安排,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关键是要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理清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思路: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如何提炼观点,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安排布局,如何进行语言表达。);应用文各类写作的指导训练,其中包括行政公文,一般应用文,專业应用
期刊
我们会有这类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事来愿意做,也有力量做。学习也是如此,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  愉快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心境则会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工作和学习顺利开展。  如何让学生学有乐趣呢?在我从教的十年时间里我一直努力做到和我的孩儿们度过的每一节课都是轻松愉快的,并且到事半功倍的效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英语课程应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板块。这要求英语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