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课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989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线教师转入教研员行列对我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二者虽然相通,但是性质不同,需要的素养有很大的差别。
  做了教研员之后,我自认为很努力:常常强迫自己去读那些以前不曾接觸过的教育理论类书籍,硬着头皮去咀嚼那些枯燥的文字,偶尔也写点儿心得感悟,觉得应付工作已经绰绰有余了。可那天的事,却给我上了使我至今难忘的一课。
  一天,学校组织了“特岗教师技能大赛”,作为教研员的我以评委的身份出场。以往参加这样的比赛,无非就是在打分卡上依据选手的现场表现写下自认为公正的分数,评委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昨天的比赛却让我长了见识。
  由于是教学技能大赛,组织者在参赛教师展示完课堂教学之后,安排了一个现场答辩题目。我虽之前听组织者说过有这一环节,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和以往的题目一样是固定的,到时候看着定好的问题直接向参赛老师发起提问就可以了。比赛开始了,我把打分卡和评分标准反复查看了几遍,没有发现有答辩题目单,觉得这一环节应该是安排了其他评委参评。前几个选手按我预想的一样,课堂教學展示完之后,就有人提出相应的答辩题目。我心生疑惑:那答辩题目和刚才教师展示的怎么这么贴切呢?提前预设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不禁赞叹组织者的高明!
  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中场休息。组织者朝我走过来,微笑着和我攀谈,最后说:“下一个选手的答辩题目由你提问吧!”我愕然!我什么都没记怎么提问啊?她可能看出了我的惊讶,“每个老师的课我都是现场写答辩题目的。”啊?我这才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坐我旁边的评委在听课的时候一直不停地写着。我向组织者投去祈求的眼神。“还有点儿时间,你先准备一下吧!等到那个老师参赛时再考虑这个问题就行。”她轻松地说。望着她翩然离去的背影,我赶紧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但愿可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关于学科答辩的信息是找到了,可是找到与所听的课题一致的内容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但总算没白忙,给了我一些思路。我悄悄拿起旁边评委的记录,想以最快的速度理出答辩题目的头绪。
  我开始静下心来读刚才参赛教师的上课材料,研究答辩题目的切入点,品味着问题与课堂连接的高明之处。渐渐地,我的脑海中有了清晰的答辩提问方向。“这个问题不会太离谱”,我暗暗对自己说,然后急忙记下来,免得这根“稻草”到时候一紧张给忘了。看着那自认为“不俗”的提问,我期待着比赛的再次开始。
  参赛老师终于上场了,她按事前的准备有条不紊地演绎着一个个教学环节。我本该胸有成竹地面对这场“表演”的,而那时却偏偏像一个怕被老师提问的学生一样,不敢看那参赛老师的眼睛。我也想集中精力,像专家一样找出她课堂上的一个“点”来,然后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谁知心思全系在了答辩题上,满脑子糨糊,没个清晰的思路。时间过得很快,教学展示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我对该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语速太快,于是,我故作镇定地向她发起提问:“老师你好,这节课整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呈现都十分‘紧凑’,请你说一下,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哪里?”该老师以讲课的语速胸有成竹地说着本节课的一个个亮点,没想到最后居然还赢得了现场听课者的阵阵掌声。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熬过了这一关。
  这件事对我来说虽然是一个难挨的经历,但我更感谢组织者给我上了这么难忘的一课!它使我明白我现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研员还差得很远很远……
  【作者单位:河南省清丰县固城乡中心校】
其他文献
“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回忆起上半年在上海面试的学生,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颇多感慨。  秦春华发现,学生们个个都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都有着光鲜亮丽的简历: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都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连面试中的表现都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基本局限于家庭学校的狭隘范围,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对青少年影响深刻,他们的道德认识、价值观更多来自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成年人应对青少年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少年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一方面,新的事物与理念给人以发展和启迪,另一方面也面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局面。市场营销中的假货,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人际关系中的欺骗、
期刊
作为班主任,我总会接触一些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规范的学生。但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长处往往被短处所掩盖。一个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心。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爱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金钥匙,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才是改变后进生的灵丹妙药。  一、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快乐成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论中就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
期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带一届学生,总有家长朋友向我提这样的问题:孩子怎样读书才有收获?我的回答是:动笔墨读书。这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技巧及积累素材的方法。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喜欢看一本叫《伦理学原理》的书,这本书他已经读了好几遍,但依然爱不释手。不知经过多少次翻閱,封面已起了不少折皱,布满了斑痕——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是毛泽东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下的,还有不
期刊
内容摘要:因为“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理念在教研活动中被“形式化”,传统的教研形式已不符合潮流,所以校本教研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对校本教研怎么做才更有效,笔者进行初步探讨后得出:初中校本教研需要保障措施,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灵活机制,教研内容与形式需要多样化并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校本;教研;做法  一、初中校本教研之背景  (一)“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期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教师首先应教导学生重视修改,并教会学生自我修改:一方面习得方法,避免同类错误,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锤炼语言,提升思维,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修改  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习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认为,关于修改习作,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
期刊
自古迄今,凡名师名士,在修德敬业上无不重视“问”,因为“学以聚之”,还必须“问以辩之”(《易·乾》),“不問不知”“不问不识”(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不但如此,而且问要详细,问了如果还没有得到要领就不能停下来,还得继续问。  因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清人顾炎武强调要“执疑问难”(《与友人辞往教书》)。至于语文教学上的问,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写了一篇
期刊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凭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用他那胜似匕首投枪的巨笔,以严密的逻辑力量和所向披靡的雄辩之力,成为了“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从那浓墨的笔尖流出的杂文,就是他向旧世界猛烈开火的锐利武器。  鲁迅杂文是一座宏伟的艺术宝库。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这座不朽的艺术丰碑铭
期刊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文批改的新思路及新对策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广大一线教师仍然纠结于作文评改的实效性,依旧没有找到更具操作性的作文评改模式,仍在苦苦追寻“写作的真谛”。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教师抓住作文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把握几项重要原则,再加上语文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形成富有个性的评改方式。  一、传统模板与创新文体的关系  作文讲究先“入格”再“出格”,教师应当把对学生作文关注的重点放在如
期刊
【教学设想】  议论文的事例论证是惯常采用的论证方法,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学生还没有足够强的扣题意识。因此,运用事例论证时,容易造成论点和材料之间联系不紧密,甚至“油水分离”的现象。本节课聚焦“作文论证贴切”的话题,拟通过“回扣关键词”的思维牵引技术,让学生用事例说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用“回扣关键词”的思维技术,让议论文的事例论证更贴切有力。  【真题速递】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