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评改应理顺的几组关系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文批改的新思路及新对策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广大一线教师仍然纠结于作文评改的实效性,依旧没有找到更具操作性的作文评改模式,仍在苦苦追寻“写作的真谛”。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教师抓住作文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把握几项重要原则,再加上语文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形成富有个性的评改方式。
  一、传统模板与创新文体的关系
  作文讲究先“入格”再“出格”,教师应当把对学生作文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抓好写作基本功上。正如练习书法一般,所谓书法就是要有所“宗”与“法”,初学者必须老老实实临帖,把帖临像了,再做到神似与个性的有机结合,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得到认可。许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写作技巧,光凭自己的所谓独创,最终走进了死胡同。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做到规范性的模仿,然后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即由“入格”到“出格”。吕叔湘就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模仿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还是写作者自身要善于思考和领悟作文的规律。单纯模仿只能学到皮毛,有思考、有反思才能找到作文的精髓。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的课堂作文训练,规规矩矩地写好作文,有基础才能有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生写作文的第一追求目标应该是写好规范作文,即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首先要做到规范、健康,离开了这个前提奢谈写出创意就有点舍本求末了。
  二、文采优先和思路优先的关系
  作文文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好的文采才能写出耐读、有意蕴的作文,但如果思路没有厘清,再好的文采也无从体现。二者权衡,还是应当把作文思路放在第一位上。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确定思路、符合主题是第一层次的要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要把握好写作规律,弄清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善于分段,中学生应当加强对段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评改作文时要以启发、拓展学生写作思路为主,思路顺畅,文章自然写得顺风顺水;思路如果一片茫然,则寸步难行。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曾提到这一方面的问题:“改文时应注意他的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字句不妥当不大要紧。偶然有一二次令学生注意修辞,未尝不可,然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
  三、自我升格和他人评价的关系
  许多中学生看起来好像很认真地对待作文练习,高中三年,最起码也写过五十篇以上的作文,但写作能力始终没有明显提升,其症结在于没有学会自我升格。梁启超主张,写文章应当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地过,弄通了,再换另一种类型来练习。慢工才能出细活,学生得善于认真剖析自己的文章,规避写作误区,突破改进自己的文章。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改与写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学而不思则罔”,写而不“思”就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能力,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自然离不开多练,但不是盲目的多练。作文练习要讲求效果,文虽无定法,但总有一般的写作规律可循。对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严格规范写作过程的训练,把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语文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应当出妙招,用巧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自我升格作文,而非大包大揽。
  四、书面评改与口头评改的关系
  关于作文,书面评改的诟病早已让许多师生隐恨在心。叶圣陶甚至说过:“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实质上,口头评改虽然费力费心,但口头评改有互动性、沟通性、及时性等诸多优点,一学期若能有两三次口头评改,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其效果更加显著,对学生也更有意义。口头评改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文的厌烦和畏惧心理,口头评改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感到一种荣幸,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也能真切感受到教师的认真负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五、考場作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考场作文更强调紧扣题意,大都是定题、定基本要求、定文体、定篇幅的,而文学创作有较大的自由度,选材、立意、构思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考场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把标尺,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学生对于语言的驾驭、材料的选择、谋篇的技巧、立意的能力等诸多语文素养的集中展示。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是由“中心、材料、条理、语言”四大版块合成的,也就是说,作文分数要高,就要在这几大方面的综合分要高,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皆非可取之道。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是有限制的作文形式,而文学创作更具个人独创特点,题材自选,手法灵活,能够充分体现作者本身自由奔放的语言风格。很多同学反映,写小说、写随笔时轻车熟路,一碰到材料作文就语言干瘪,老是写不好,终归还是没有解决作文思路问题与结构问题。其实,一个真正的写作高手可以灵活自如迁移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将文学创作的能力顺畅地运用在考场作文上。
  总之,作文评改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把握好以上几组关系只是第一步,重点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把握考场作文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才能让学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写作之路。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几日前,刚上三年级的小侄女带着作业跟着她妈妈一起到我家玩。小侄女写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时,竟然是她妈妈说一句她写一句,全然没有自己的创造。笔者大感惊异,遂问之,答曰这是老师教的方法,而且称其为作文启蒙的“妙法”。  对于这个“妙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下面谈谈一孔之见。  笔者认为,所谓作文,是指写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对自己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主观能
期刊
近年来,中考招生“不讲规矩”的情况时有发生,未经批准的跨区域招生、抢夺优质生源的现象见怪不怪。而這种“不讲规矩”的做法所带来的影响不单单是破坏招生秩序,更会直接损害区域高中的健康生态,影响区域高中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中招生的规矩是什么?在划定的招生区域内招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未经批准的各种跨区域招生、抢夺优质生源就是明显的“不讲规矩”。  回到问题的源头,未经批准的跨区域招生、各种抢夺优质生
期刊
“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回忆起上半年在上海面试的学生,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颇多感慨。  秦春华发现,学生们个个都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都有着光鲜亮丽的简历: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都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连面试中的表现都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基本局限于家庭学校的狭隘范围,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对青少年影响深刻,他们的道德认识、价值观更多来自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成年人应对青少年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少年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一方面,新的事物与理念给人以发展和启迪,另一方面也面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局面。市场营销中的假货,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人际关系中的欺骗、
期刊
作为班主任,我总会接触一些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规范的学生。但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长处往往被短处所掩盖。一个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心。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爱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金钥匙,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才是改变后进生的灵丹妙药。  一、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快乐成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论中就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
期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带一届学生,总有家长朋友向我提这样的问题:孩子怎样读书才有收获?我的回答是:动笔墨读书。这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技巧及积累素材的方法。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喜欢看一本叫《伦理学原理》的书,这本书他已经读了好几遍,但依然爱不释手。不知经过多少次翻閱,封面已起了不少折皱,布满了斑痕——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是毛泽东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下的,还有不
期刊
内容摘要:因为“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理念在教研活动中被“形式化”,传统的教研形式已不符合潮流,所以校本教研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对校本教研怎么做才更有效,笔者进行初步探讨后得出:初中校本教研需要保障措施,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灵活机制,教研内容与形式需要多样化并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校本;教研;做法  一、初中校本教研之背景  (一)“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期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教师首先应教导学生重视修改,并教会学生自我修改:一方面习得方法,避免同类错误,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锤炼语言,提升思维,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修改  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习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认为,关于修改习作,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
期刊
自古迄今,凡名师名士,在修德敬业上无不重视“问”,因为“学以聚之”,还必须“问以辩之”(《易·乾》),“不問不知”“不问不识”(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不但如此,而且问要详细,问了如果还没有得到要领就不能停下来,还得继续问。  因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清人顾炎武强调要“执疑问难”(《与友人辞往教书》)。至于语文教学上的问,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写了一篇
期刊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凭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用他那胜似匕首投枪的巨笔,以严密的逻辑力量和所向披靡的雄辩之力,成为了“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从那浓墨的笔尖流出的杂文,就是他向旧世界猛烈开火的锐利武器。  鲁迅杂文是一座宏伟的艺术宝库。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这座不朽的艺术丰碑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