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木丹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将56名诊断为DPN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且在治疗前1个月内血糖控制稳定。治疗组给予木丹颗粒每次7.0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每次500ug,每天三次。8周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vs70%,P<0.05)。结论 木丹颗粒对改善DPN的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木丹颗粒;甲钴胺片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山梨醇的蓄积,蛋白非酶糖化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减少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单纯的降血糖、抑制多元醇代谢等都不可能完全逆转或预防其发生和发展。而这些正是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综合作用的优势所在【1】。木丹颗粒具有多靶点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本研究使用木丹颗粒治疗28例病例,疗效好,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病史,按WHO 诊断分类标准(1999)确定的2型糖尿病。(2)症状体征:"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感觉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先期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3)体征检查:早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觉亦不同程度降低。(4)肌电图检测: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2】 "。
1.2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或门诊共56例符合DPN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且在治疗前1个月内血糖控制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6-70岁,平均(53.1±4.2)岁,DPN病程1.3-6.2年,平均(3.6±1.2)年;胰岛素治疗者8例,口服降糖药治疗者4例,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6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45—74岁,平均(57.2 4±3.2)岁:DPN病程1.4—7.5年,平均(3.9±1.4)年;胰岛素治疗者6例,II服降糖药治疗者4例,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降糖治疗方法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饮食、运动和药物(降糖药、胰岛素)治疗。并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应用胰岛素或加用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低于10.0 mmol/L。治疗组给予木丹颗粒每次7.0g,一天三次。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每次500ug,每天三次。疗程为8周。
1.4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使用SPSS 13.1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消失,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30%;有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有一定程度好转。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10%一29%;无效:自觉症状、肢体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无明显变化。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28 12 7 4 24(85.7%)
对照组 28 6 12 10 18(64.3)
注:两组比较,P 3 讨论
中医认为DPN属于经络病变,因此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是其主要治疗方法【3】。木丹颗粒以黄芪、延胡索、三七、川芎、丹参、赤芍、红花、苏木、鸡血藤组方,具益气活血,祛瘀生新、通络止痛之功,多年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多获良效。木丹颗粒治疗气虚络阻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同时又有药效学结论的支持。本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木丹颗粒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优势在于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林兰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1
[2]卢祖能.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87
[3]周书,丁波.糖尿病周圍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现状.临床误诊误治.2009,22(5):80-81.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木丹颗粒;甲钴胺片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山梨醇的蓄积,蛋白非酶糖化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减少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单纯的降血糖、抑制多元醇代谢等都不可能完全逆转或预防其发生和发展。而这些正是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综合作用的优势所在【1】。木丹颗粒具有多靶点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本研究使用木丹颗粒治疗28例病例,疗效好,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病史,按WHO 诊断分类标准(1999)确定的2型糖尿病。(2)症状体征:"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感觉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先期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3)体征检查:早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觉亦不同程度降低。(4)肌电图检测: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2】 "。
1.2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或门诊共56例符合DPN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且在治疗前1个月内血糖控制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6-70岁,平均(53.1±4.2)岁,DPN病程1.3-6.2年,平均(3.6±1.2)年;胰岛素治疗者8例,口服降糖药治疗者4例,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6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45—74岁,平均(57.2 4±3.2)岁:DPN病程1.4—7.5年,平均(3.9±1.4)年;胰岛素治疗者6例,II服降糖药治疗者4例,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降糖治疗方法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饮食、运动和药物(降糖药、胰岛素)治疗。并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应用胰岛素或加用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低于10.0 mmol/L。治疗组给予木丹颗粒每次7.0g,一天三次。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每次500ug,每天三次。疗程为8周。
1.4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使用SPSS 13.1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消失,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30%;有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有一定程度好转。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10%一29%;无效:自觉症状、肢体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无明显变化。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28 12 7 4 24(85.7%)
对照组 28 6 12 10 18(64.3)
注:两组比较,P
中医认为DPN属于经络病变,因此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是其主要治疗方法【3】。木丹颗粒以黄芪、延胡索、三七、川芎、丹参、赤芍、红花、苏木、鸡血藤组方,具益气活血,祛瘀生新、通络止痛之功,多年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多获良效。木丹颗粒治疗气虚络阻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同时又有药效学结论的支持。本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木丹颗粒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优势在于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林兰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1
[2]卢祖能.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87
[3]周书,丁波.糖尿病周圍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现状.临床误诊误治.2009,22(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