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译与协同,优化学生语言输出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教师对译林版小学英语课本中新增的Project板块教学存在误区和不解。为了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和参与Project版块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教材的设置意图,从而优化学生的语言输出,达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本文将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指导,以译林版英语小学六年级下册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将“转译与协同”方法应用于Project版块中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转译;协同;小学英语;Project版块教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即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2012年秋起,江苏省各小学自三年级开始使用译林版英语教材。旧版教材上“以习题为主”的复习单元Review and check被“以综合性语言项目和活动任务为主”的Project版块替代。这样的改变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平台。
  但在实践和观摩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许多教师对Project单元教学存在误区和不解。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和参与Project版块语言实践活动,实现教材的设置意图,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达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笔者在文献阅读中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小学英语Project版块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译林版英语小学六年级下册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二、Project教学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一)Project的内涵和特点
  Project直译为“项目”。顾名思义,此版块的编写依据为“项目教学法”。小学英语教科书中的Project板块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实现“学”与“用”之间的过渡,且把“用”当作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手段,从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学以致用[1]。
  王蔷编著的《小学英语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一书对Project版块的特点进行了具体阐述,主要包括三点:①它与普通的课堂学习活动不同,可以作为课堂的一部分开展,也可以延展到课外操作;②每一个Project版块都是独立、完整的单元,一系列的学生活动链接了Project版块的开端、过程和结尾;③有具体的项目成果,Project版块的完结是指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语言项目成果。
  总之,Project板块是兼具综合性、操作性,有过程、有成果的语言实践活动。那么,在这样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难点就在于如何运用有限的语言素材,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背景,产生有效的交际与互动,并引导学生用英语做事情。针对这一难点,主张“多感官参与”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它指运用视觉、听觉等感觉模态,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语言的呈现、理解和交际方式并不是以单一的模态存在,多种模态使语言的意义更加具象、准确,更具综合性。
  这里,“模态”一词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它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基于人的感觉器官,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的模态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3]。基于其意义,它还可分为书面语、口语、动作、表情等模态。各种模态间的交互和协同,促使语言的学习与交际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Project板块教学
  那么,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开展Project板块教学,意义何在?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多模态解读,能够辅助创建生动、立体的交际环境,为Project版块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的语言和内容准备;②模态间转译,能够为学生在Project版块教学的实施与互动中提供策略指导,活学活用,提高语言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③多模态协同,强调Project版块教学的操作意义,引起共情,实现思维生长。
  三、例谈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Project版块教学实践
  译林版英语小学六年级下册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由三个部分组成:①明辨学生行为中的好习惯与坏习惯;②谈论成为好学生的要素;③制作海报,诠释如何成为一名好学生。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笔者针对此次Project版块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下。
  (一)教材的模態解读:实现语言与内容准备
  Project版块项目的设置,并非简单叠加或概括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而是具有综合性。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加工信息”,实现具体的项目成果。学生对话题的理解程度、语言背景和知识背景的激活程度都会影响语言项目的实施效度。也就是说,学生要明确“用语言做什么”。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模态呈现和解读话题,如视频、歌曲、游戏,关联话题讨论、体验活动、头脑风暴等,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完成对语言和内容的准备。
  例如,在本次Project版块的准备阶段,笔者结合视听渠道,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来解读话题Being a good student,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片段1】
  Step 1歌曲导入,激趣点题
  (播放歌曲Try Everything的MV)
  T: I hope you can try your best at my lesson! Today,we’ll do Project 1…
  Ss:(读课题)Being a good student.   Step 2讨论习惯,激活已知
  T:As a student,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at habits do you have?
  (给出相关单元的图片提示和句型提示,并出示任务“Try to challenge”)
  T:Let’s play a game and share your habits.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活动,每组30秒轮流用英语说自己的习惯,看哪一组说得多且表达得准确)
  【简析】
  学生看到话题,能够读出Being a good student。但单一书面语模态下的话题并不能激活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笔者首先通过热门电影《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曲Try Everything引起学生关注,再解读话题中的关键词“good”。在我们的讨论中,“good”指的是“try”(試着做好学生)。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电影容易帮助学生解读此处的关键词含义。另外,话题与语言背景的激活缺一不可。在理解话题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关键词“student”,谈一谈自己的habits。以语言为媒介,以限时合作为形式,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语言背景,为项目的实施做好准备。
  (二)教材与活动的转译: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语言实践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新课标倡导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参与、体验、合作。但如何将教材中“无言”的内容转变成趣味盎然的语言活动呢?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的“转译”对于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转译”分为两种,一是“转换”,即同一模态内的转换,例如用英语解释英语;另外一种是“联通”,指的是在不同模态之间产生的意义转移。结合本节课,笔者试图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的转译现象来增强Project版块的可操作性,指导学生“怎么做”。
  【教学片段2】
  Step 1边读边思,分析习惯
  T: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abits.What habits do they have? Let’s read and think.
  (出示Amy与John的习惯)
  1Read and remember
  学生一起阅读,60秒快速记忆Amy的习惯,反馈并分析Amy的习惯。
  2Read in pairs
  两人一组讨论并反馈John的习惯,概括表达:“John ...It is a good/bad habit.”。
  3Reflect
  T:From reading,we can find that they have some good and bad habits at...
  Ss:School,at home and on the road.
  T:A good student tries to be good everywhere.(发散话题讨论的场景)
  Step 2情景表演,引发热议
  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表演该场景中可能存在的行为习惯(有好有坏),在表演结束后讨论剧中人物的行为,并联系自身,想想自己应该做的更多事。
  Step 3合作海报,活学活用
  合作任务:①四人小组分工合作;②商量海报内容,并完成贴图和建议关键词;③有序汇报poster。
  【简析】
  该Project版块的实施过程分为三大步:①分析习惯好坏,为海报内容做准备;②情景表演,诠释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③海报制作,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综合小组成员的讨论意见,整合信息,呈现本组成员对于好学生品质的认知。
  对于教材第一部分 Amy与John的信息,笔者采用的是意义“转换”。同是“书面语”模态,笔者通过“快速记忆”和“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文本信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意义的迁移,完成了语言的意义建构。
  针对教材第二部分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笔者并没有选择书中提供的“口头交际”模态来操作,而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联通“口头交际”“肢体动作”“表情”等模态,具象地呈现学生的思维和观点,以达到单一的书面语模态向多模态转译的目的。学生在表演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借助其他模态辅助口头交际,避免了单一口头交际时因语言能力限制而无法表达的困境,而且其个体差异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尊重和体现。学生结合观剧讨论,借助PPT呈现的语言提示,逐步增加和丰富自身的“话题语言”,为最终的poster合作做准备。简言之,多模态的转译使语言项目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的最后一部分是poster的示范制作。前两个语言小项目都是为该活动做准备。学生合作完成这个任务,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因此,笔者结合书上的内容,通过PPT动态呈现海报的目的、内容和完成步骤,将“图片”转译为“文字”“语言”“图例”及“动作”,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海报制作指南,并在学生讨论制作的过程中,从旁指导,提供及时的帮助。
  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Project版块的学习前,对于“教材”的恰当转译至关重要,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还与项目成果的完成效度和呈现形式息息相关。
  (三)多模态的协同:实现语言输出的最优化
  Project版块与其他语言活动差别最明显的一点是,每一个Project版块都有一个可供学生展现和分享的成果。本节课的成果便是“关于好学生”的海报。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多模态的协同作用。如学生们运用了“文字”“表情”“图片”“图画”等综合符号系统,层次分明而又个性独特地展现了小组成员智慧的结晶(如图1、图2)。可以说,海报完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多模态的交互过程,体现了学生能自如地运用多模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实现了语言和话题的综合输出。   但我們的Project版块活动并非到此为止。学生的项目成果需要交流与分享才能实现Project版块的意义。所以在海报完成后,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试图通过多模态的协同作用,辅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在用英语做事情的基础上,提升语言意义,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兼容。
  【教学片段3】
  Step 1齐心协力,汇报成果
  T:It’s your turn to show and share your posters.Don’t be shy,just try.
  学生合作汇报:1号学生介绍话题和场所,2号学生介绍好的行为和习惯,3号学生介绍不得宜的行为或习惯,4号学生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建议、阐述理由等。值得一提的是,小组中四名成员合作汇报,各司其职,独立负责自己的部分。事实上,将各独立部分整合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Presentation。
  Step 2配乐朗诵,点明主题
  (教师带领学生朗诵短诗Try Everything,升华主题意义)
  T:Some people,try to…
  Ss:Study harder.
  T:Some people,try to…
  Ss:Read more.
  T:Some people try to…
  Ss:Climb higher.
  T:Some people try to…
  Ss:Help more people.
  T:Even the little babies,they keep trying! So,have courage,be confident and always try to be better! Let’s say it loudly!
  Ss:Try to be better! (音乐起,呼应课程开头歌曲Try Everything)
  Step 3个性作业,百花齐放
  ①Writing:How to be a good student②Drawing:My plan to be better
  上面两项作业二选一。一项是写作,写一写如何成为一名好学生;一项是绘制思维导图,画一画让自己努力做得更好的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作业完成。
  【简析】
  海报的反馈环节,学生的汇报以口头交际为主,辅以动作、表情、图片、文字,实现信息的传递,在视、听、触等多模态的协同下获取信息、分享信息,体现“用语言做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紧接着,教师结合图片和文字呈现语言实践活动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传达的含义;用“音乐”相伴,渲染“朗诵”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升华主题。最后,延续Project版块,设置选择性任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书面语”与“图画”“线条”“颜色”等多种模态在作业中形成交互,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Project版块教学实践活动,倡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多模态间的转译、协同等交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链接活动任务,开展完整的Project版块项目。其最终目的在于探索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用英语做事情”的最佳途径,实现学生语言输出的最优化,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用能力,体现语言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玉春,张毅.对译林版小学《英语》Project版块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英语广场,2016(2):147-149.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其他文献
【摘要】“怕”在话剧《雷雨》中是高频词汇,不同的序幕(尾声)、舞台提示和人物台词中均有多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即便是同一幕、同一场合、同一人物,“怕”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其内涵指向也有明显差异:有恐惧,有关心,有否定,有推测。鲁贵、鲁四凤、鲁侍萍等人物角色,通过“怕”这个核心词汇,在无意识之中传递出了自己隐藏压抑的心声。对《雷雨》“怕”一词的单独提出,梳理不同人物“怕”的指向,解读“怕”的不同内涵,
期刊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解法而忽视其实际背景,回到了数学大纲教材的老路,失去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良好机会。事实上,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教学,运用视觉化表征既能呈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又能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图解法、解题程序框图等连在一起,使视觉化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的表征方式影响着信息的组织、解释和利用
期刊
【摘要】概念课的教学长期以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小学的概念存在着特殊性,其概念的外围并不严谨,因此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如何更好地让小学生理解概念是一個重要的课题,再加上现在的教学评价趋于生活化,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造多样性方法。同时,师生一起寻找绘本与概念之间的关键联系,也不失为学习概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绘本;
期刊
【摘要】分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可以运用分类思想帮助学生由认识知识的本质进而认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充分经历整理、分类、概括提升的过程,逐步完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化、系统化,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分类;梳理;分享;分层;知识结构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复习”。  二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数学教学中,直观操作的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数的观念,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以加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践行新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数学实
期刊
【摘要】数学素养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落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为例,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素养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能力方面的价值,然后结合改进前的教学环节逐一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关键词】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数学素养;数学学科能力 
期刊
【摘要】为进一步解决我镇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学理念陈旧、合作低效、轻视算理、算用分离等现状,本文通过关注前测、规范合作、讲清算理、算用结合等方面,探讨基于MS-EEPO操作系统的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学生为本,以落实知识点、能力点、考点为目标,使重视教师的“教”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落实情况,梳理初中化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化学肥料”的教学为例,分析初中化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体现。该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深入挖掘课题的教育价值,整合课程内容和教育目标;基于主体情感体验策略,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实施多元评价,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核心价值;渗透式
期刊
【摘要】认知策略在学生英语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本课题以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某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教授学生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及效果。经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在从感知知识到习得、运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有效学习策略,可以在一
期刊
【摘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生态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M老师的“函数与方程”公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生态课堂的育人价值。M老师的公開课通过情境引入,介绍数学史典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生成新的概念,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