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器何妨传香远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bo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破的茶器愈来愈多,我却不舍丢弃。因为我们每个人终要历经生老病死,惟有心念能够散发不朽的光辉。
  故而,我和茶客不小心打破的那些茶器,都用来莳养花草,重新在茶席上凝聚大家的目光。这样的茶席点缀,更易触动人们对日常器物的珍视。
  我用过很多残器栽花种草。那个细长的闻香杯在旅途磕破后,就成为了茶席中的花器。有时为了挡住杯沿的缺口,不得不违背插花的规律,让花枝贴住杯沿遮住缺口。一枝海棠,几株油菜花,甚至成簇的小草,这些恫怅的光彩,犹如一首首清新的江南小令。
  品茗杯碗底没有出水口,容易积水,拿其插花容易,栽草难些,这要对花草习性很了解。我很喜欢栽一盏宛丘似的青苔,欣赏那濛濛的温润之美,清雅又富有野趣的诗意。
  青苔生长在阳光不去的地方,它们依靠着生命本能的力量生长,让宁静的心灵可以沉浸在绿莹莹的清凉之中。苔花像米粒那么小,恰似合十的纤纤小手,那竭尽全力的盛开,犹如牡丹那样绽放着属于自己生命的光彩。这何尝不令当下的心灵,知足所拥有的一切呢?何尝不颤动人心,忘了处境如何,尽力向着承载梦想的地方飞翔?
  缺盖的白色小盖碗最难构思了,尝试了很多花材,最终选择用泥土来培养粉色的风信子。小蒜头周围栽满了绿色的青苔,避免露出泥土而失去瓷面的洁净。两个月后,风信子开起了浪漫的粉色花朵,宁谧的夕光中,火炬似的粉色花朵都透明了,微风吹来时,恍如光的涟漪。偶尔,细碎的花瓣轻轻地落下,那浓郁的香气柔软地贴过来,就像刚才那缕轻抚面颊的春风。
  我还记得,第一个残破的小紫砂壶栽的是猫耳草。从木制的高几上,细长垂落的几根猫耳草,犹如美人脸庞的几绺青丝。旅居在成都的时候,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它非常任性,有次被严厉批评,竟然跳到桌子上,用右爪把茶具往地上推,把茶壶盖打碎了……
  当花草还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我也常把家中的残旧之物转化成茶席上的惊喜。比如,以墙壁上的《心经》为屏,破旧的凉席可以当作茶桌,撑开的油纸伞作为点缀,自己身着罩着红纱的汉服泡茶,这一场景似是遥远的呼唤,其实更是对众生平等的礼赞。
  对我而言,所相遇的每个缘份,无有好坏,都一如既往地灌溉着我!我,自然希望平等无二地灌溉着每个有缘的众生。说到底,不过是将四无量心简化成时刻保持那颗良善之心,将茶修延续到离开茶席的时时刻刻。
  任何的残器皆可以转化成一道风景,就如任何一种负面的情绪都可以变成修心的助缘。当我们经受着个人的病痛、失眠、离职甚至亲人的死别,或者生活中其它的恐惧,若是我们想着自己的痛苦替代一切众生的痛苦,愿众生离苦得乐。以这样的心境来承担生命中的艰难,不仅痛苦会变轻,还是种下了对己对人的慈悲之种子,变成与众生心心相连的资粮呢!
  残缺不是美,但通过努力残缺可以呈现美,甚至经典,如盲人二胡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正是身体的残缺,边行走边拉着二胡去乞讨的坎坷命运,让阿炳不得不以站立的姿态创造了很多独特的指法,以及经典的名曲《二泉映月》。世间盲人很多,命运坎何的人也很多,若无努力,怎能呈现美,何况传世之美?
其他文献
许多美好的经历往往都可遇不可求,读一本好书,结识一位知己,品尝一款美食,做了一场美梦……当然,还少不了喝一泡好茶。  因为一次采访,我认识了空山,他在高校的美术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资深的室内设计师。当我拿出采访本时,他连忙说:“不急,不急,我们先喝茶,缓一缓。”于是,一场访谈的开场白便从茶开起。  空山是爱茶之人,尤爱老茶。他四处收集不同年份的茶,却不单是为了囤茶,而是乐于分享。在唤醒口腔的第一泡荼
期刊
五月的周末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将城市多地淹成了“威尼斯”,将茫然失措的人们关在屋里。与其望雨兴叹,不如且坐且观雨景。  而此时的屋外,只融成一个很模糊的轮廓,雨境也似乎变成了梦境。家人都围在了桌前,期待我选择一泡适合这潮湿天气的茶,于是乎我想起了一款“带劲”的岩茶。  打开茶袋,微弱的灯下,干茶的灰褐色的条索肥壮匀整,幽幽然有淡淡的焙火香在空气中蔓延。  提水高冲,高锐的桂皮香冲破了潮湿
期刊
从小就跟着父亲捏泥的陈明良,对于德化白瓷艺术有着独特的鉴赏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从父亲领着他走上陶瓷艺术之路起,收藏与创作就牢牢地嵌入了他的生活,使他徜徉流连于陶瓷世界,专注于破解它们的艺术密码,并汲取其艺术精华融入创作,赋予了时代精神。  手工与机械的龃龉  初夏早晨,阳光洒进小楼的院落,一地明媚。  贤惠的妻子已经备好茶,烫洗好茶具。一袭黑色唐装的陈明良,端坐在茶桌前,开始了每天的第一杯茶,用的
期刊
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终于等到夫婿薛平贵风光返乡,“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完美爱情故事,却也是虚构的民间传说。不过在台湾竹南,还真的有人坚守寒窑长达77载,不同的是从13岁入行、14岁担任师傅至今,始终欢喜拉胚做陶、烧陶。高龄90岁的添福师,今天还要以90把不同造型的创作茶壶,举办“九十壶展”为自己庆生,让人深深感受台湾民间无比的创作活力。  在台湾少数残存的蛇窑中,保存最完整
期刊
台湾一位学生经过七年的努力,通过硕士、博士课程的学习,来往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地采访、搜集资料、田野调查,从理论与实务出发,终于完成《东亚茶文化比较研究》论文,取得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是东亚茶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一人,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次体现是陆羽著的《茶经》,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中国茶文化与东亚其他各国茶文化的连接,《茶经》发挥了重
期刊
因为茶,让很多人爱上了《茶道》;也因为《茶道》,让很多人爱上了茶。  茶是最好的语言,也是最好的媒介,更是一条联系感情最芳香最柔软的通“道”。创刊9年来,我们一直用与茶有关的文本与影像构建情感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福建到全国。  于是,自2011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与全国读者、茶友们相约在新年的第一个午后,开泡新年的第一道茶,在氤氲的茶香里,读书、焚香、调琴、插花、染翰、泼墨……其乐融融。  2015
期刊
打开网页搜索“颜宝敬”的名字,会出现很多个头衔:德化县政协委员,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副会长,卓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可当你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在陶瓷界的经历与成就时,不禁让入觉得眼前这位年近半百依旧充满热情的中年人,其实更像一位思维活跃的发明家。  一“泡”而红的瓷界发明家  老颜与陶瓷的不解之缘,还要从祖辈的故事说起。他出生于德化县一个陶瓷世家,受祖上制陶的熏陶,对陶瓷有一份
期刊
古语云:“严伪造之条,开倒换之法,推陈出新,无耗无阻。”的确,在实践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在同行业里引领潮流。早就听闻大不同茶业引进、开发了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流水线,有着全封闭、“不落地”的生产工艺,为此,我们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我们的车径直开到了位于宁德的大不同加工基地的研发中心大楼前,大不同茶叶加工基地与想象中的样子有些不同。本想着茶叶加工基地不就是一个茶厂么?茶厂该是建在一个离山
期刊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围绕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再度将枪口瞄准茶叶市场,波及多个产茶大省,数家知名茶企“榜上有名”。报道指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从多个大型超市和茶叶零售店里随机购买了59个茶样,委托中国商业联合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有18个样品在污染物超标、虚标等级、农残过量等质量指标方面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合格率达30%。  众所周知,质量安全问题
期刊
根据调查显示:当今我国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不少不文明的地方,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部分学生的精神空虚,品位低劣,热衷追求虚荣浮华的生活,对传统文化漠然,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