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八旗子弟”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向干部讲话,告诫干部子女应该好好学习,奋发有为,不要学“八旗子弟”,游手好闲,沉沦下去。周恩来同志关于“莫学‘八旗子弟’”的告诫,素为许许多多的人所熟知和折服。
  “八旗子弟”是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关以前,17世纪初,努尔哈赤(清太祖)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蒙、汉、朝鲜、俄罗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再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又增编了“蒙古旗”和“汉军旗”。三类军旗各有八旗,实际上共为二十四旗。原来的本部,由于区别上的需要就专称“满洲旗”了。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下人”或者说“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入关以后,他们大抵受到了世代的优待。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小的,当什么参领、佐领;最小最小的,也当一名旗兵。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先代的“光荣”,祖辈的“福荫”,特殊的身份,闲逸的生活(靠领月钱过日子),使得许多“旗下人”都非常会享乐,十分怕劳动。男的打茶围,蓄画眉,玩票,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尽有大量吃喝玩乐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的法门。到了家道日渐中落,越来越入不敷出的时候,恃着特殊的身份和机灵的口舌,就干上巧取豪夺,诓诓骗骗的事儿了。他们大抵爱赊买东西,明明口袋里有钱,偏要赊,已经寅吃卯粮了,还是要赊。当时好些人对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广州曾经是“旗下人”聚居的城市之一,至今市区还留下“八旗二马路”这么一个名称。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早年有个“旗下人”到茶馆喝茶,当堂倌取来冲茶用的盖盅,还没有冲水的时候,他就把一只小鸟放在盅里,加上盖子。当堂倌揭开盖子的时候,小鸟呼的一声飞走了。于是这旗人就撕开颜面,缠着堂倌索取赔偿,狠狠敲了一笔之后,才扬长而去。直到今天,广州的茶馆里,服务员为茶客泡好茶,如果茶客饮后自己不揭开盖子的话,服务员是不会主动来冲水的。传说这种习惯就和这个故事有关。姑不论这是真是假,直到现在仍有这样的故事流传,可见当年“八旗子弟”给人的印象了。
  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到的“八旗子弟”,应该说是一个特定名称,它指的不是清兵入关前后,策马弯弓,英勇善战的旗籍青年;也不是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变成了劳动人民的曾经有过旗籍的青年;也不是指具有旗籍的一切人。“旗人”之中,也有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人物。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现代作家老舍,就是正红旗人。他们“旗下人”的身份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它指的是清末那些凭借祖宗福荫,领着“月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沾染恶习,腐化沉沦的人物。
  凭血统关系,凭祖宗福荫过骄奢闲逸的生活,可以使人日渐腐朽,终至于烂得不成样子。这种事情,实际上并不独“八旗子弟”为然,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无数这样的事例。这真是“前面乌龟爬泥路,后面乌龟照样爬”,“前车虽覆,后车不鉴”了。在清代之前,明代原本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活剧。明初朱元璋分封王子为各地的王,这些王的儿子,嫡长的就继承王位,世袭不已。其他的王子王女,也各有封赠。由于人数越来越多,一代代传下去,封号和食禄就依级递减,例如“镇国将军”之下就是什么“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下就是什么“奉国将军”,“奉国将军”之下就是什么“奉恩将军”之类。有人统计过,明代开国时的几十个帝王子弟,到了明末,繁衍出来的人数已经数以万计,这些人躺在祖先荣誉、血统关系的账本上,过着寄生虫式的生活,大抵都成了营营扰扰的庸碌之辈。明朝的覆亡,和这么一大群人都直接间接向农民进行各种各样的需索,使人民负担越来越重,不胜其苦,也是很有关系的。辛亥革命以后,明清式的世袭王公大臣没有了。但是许多地主人家,他们的儿女还不是换汤不换药地过着另一种“世袭”的老爷少爷、奶奶小姐式的生活,在血统关系的账本上度不劳而获的日子?而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谁知道究竟滋生了多少的浪荡子弟、花花公子、赌徒和鸦片烟鬼?
  在这方面,西方的资产阶级,却是不简单地把大量的财产很快付托给儿女,在给他们以相当的教育之后,就鼓励他们从事一定的工作来获取酬报。例如小孩补篱笆、种树之后才给予一定的奖励,成人参与某种工作之后才按月领薪,并不给予特殊照顾之类。这是有他们比较深远的用心的。资产阶级至少在这些方面,比较历史上各个剥削阶级,显得稍有见地一些。
  在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里,照理说,干部子弟不会也不应该变成“八旗子弟”式的人物,然而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是一回事,各家各户的具体环境、具体教育又是一回事。在我们社会里,尽管有大量干部子弟成长得很好,不自命特殊,不躺在父母亲的功劳簿上,也不依靠先辈遗传下来的“染色体”过非分生活,因而,能真正成长为革命的接班人。但是有些父母教育子女自命高人一等,对儿女千依百顺,处处让他们得到非分享受,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他们玩耍;他们干了坏事,就百般包庇,肆意纵容,走后门,企图来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致把儿女变成了新型的“高衙内”“鲁斋郎”(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的一个“高衙内”式人物)。作为司令公子的“杭州二熊”,后来一个被枪决,一个被判了无期徒刑,就是著名的事例。这样的事情决不是“绝无仅有”的,而是有那么一小批,因而也就时有所闻了。某市一位副市长的儿子,某县一个县委书记的儿子,因杀人伤人而被处以极刑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等而次之,没有受到极刑,但已锒铛入狱,或者路人侧目的,那就数量更多了。周恩来同志告诫“莫学‘八旗子弟’”,在我们这个封建习气还严重存在的国家,看来是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那些特权人物、特权分子是错估了我们的形势和现实了,因此不必等待“五世而斩”,立刻受到“现眼报”了。
  其实,不仅要教育孩子不可变成“八旗子弟”,对于某些大人来说(按:请注意这个“些”字的准确性),毋宁说自己就必须警惕自己不要变成“八旗子弟”,因为人是会变的。一个人从革命者变成了老爷和蛀虫,在历史上,在现实中,事例是常见的。自命特殊,高人一等,自以为置身于法律之上,吃喝玩乐,逍遥度日,以至于利欲熏心,巧取豪夺,肆意横行,违法乱纪,因而落得个众人摇头、身败名裂的事,难道就很罕见吗?不!这也是不时听到的。
  这样看来,“莫学‘八旗子弟’”的告诫对象,比“干部子女”还要广一些吧。
  写到这儿,《哀“八旗子弟”》这篇杂文,是可以结束了。最后,我想借用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牧的两句长期应验在某些人身上的话作为结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题解
  本文于1981年底写成。时下的中国社会,作为“八旗子弟”替代品的“二代”可以说是一个红得发紫的名词,远如前两年的“我爸是李刚”“李双江之子驾车打人”事件,近如“太原市公安局长之子殴打交警”等,种种负面新闻无不令国人感慨良多;然而,“富二代勇闯火海救人不幸牺牲”等报道也屡见诸报端。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而反过来,古往今来,成功的“二代”亦不乏其人。这一切深刻证明,只要“一代”以身作则、教育得法,“二代”绝不会成为“八旗子弟”。“二代现象”或许无需上纲上线在体制、文化等宏观背景处寻找答案,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家庭教育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你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就意味着你将拥有怎样的后代。
  (王林晚)
其他文献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①,独坐亦含嚬②。  【注释】  ① 裛(yì):通“浥”,沾湿。  ② 嚬(pín):通“颦”,皱眉。  品读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词共三首,刘的和词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唐人的诗词看来,唐代洛城的春天是非常美丽的。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花多数洛阳
期刊
和与同异  《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③,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齐之以味⑤,济其不及⑥,以泄其过⑦。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⑧,民无
期刊
本期封面图为《乾隆南巡图》卷六《驻跸姑苏》的局部,描绘的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队伍从胥门进入苏州城的场景。画中前导队伍骑马开道,乾隆皇帝在众多卫士的簇拥和保护下前行,而大臣和百姓则跪于道路两旁,以迎接圣驾,显示了皇家地位和排场。  其实,讲排场一直是官场的通病。中国古代官员出行,讲究黄土铺道,净水洒路,鸣锣开道,而沿途百姓,则要肃静、回避,以此体现官员的气场和架势。今天看来,这种官场陋习拉大了当官
期刊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尝燕居深念①,陆贾往,直入坐,而陈丞相不见。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②;天下虽有变,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③,绛侯与我戏,易吾言④。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陈平用其计。
期刊
蟪蛄宁与雪霜期①,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注释】  ① 蟪蛄(huì ɡū):知了。  品读  武德九年(626)十月,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举行了一次讨论古代为政得失的会议。太宗说:“当今大乱之后,不能迅速实现教化(指儒家仁政)。”谏议大夫魏徵说:“不然。民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太平,思太平,则容易教化。所以大乱之后容易教化,好比饥饿的人容易吃饭。”太宗说:
期刊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期刊
1961年10月14日至11月3日,陈云在北京香山主持召开煤炭工业座谈会。当时,“大跃进”已经造成工农业生产的混乱,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大滑坡。煤炭工业作为能源生产的主力军,也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产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  为彻底摸清煤炭工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陈云在座谈会一开始,就鼓励参加会议的同志讲真话,如实反映情况。他说:“这是一个调查研究座谈会。”“会
期刊
■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韩非子·观行》  大意:虽然有尧帝一样的智慧,但没有众人的帮助,大的功业也是不能建立的。  ■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  大意:一个人看不如许多人看看得清楚,一个人听不如许多人听听得真切,一个人思考不如许多人思考思考得精密细致。  ■ 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
期刊
新年新月,人们都爱听个吉庆话。元旦之后,便是春节,按过去说法,叫“阳历年”和“阴历年”。中国人习惯过阴历年,尽管已改名为春节,但其热闹情况却远远超过元旦,人们见面,总不免互致吉语,说一声“恭喜、恭喜……”,或“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当年北京人更是如此,不但民间如此,皇家也如此。道光十七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七日林则徐在日记中记道:  “帮贵差曹正全回楚,奉到恩赏御书‘福’字、‘寿’字两幅,鹿肉一总封
期刊
绰号以形容外在形貌的为多,个人禀性为人熟知,再形诸绰号的,并不多见,具体到帝王,这样的绰号就更少了。  奈何帝  南陈偏安江南一隅,国力衰弱,相形之下,北方的隋朝,新兴伊始,士气正旺,对江南虎视眈眈。面对此情此景,后主陈叔宝不是想办法挽回陈朝的颓势,却破罐子破摔,选择了自暴自弃,每日里沉湎于醇酒妇人之中,以此麻痹自己。相传,陈后主专宠贵妃张丽华,每次到沈皇后房中,只是礼节性地问候一下就走,从不留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