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解识秋堪美,春风堪喜还堪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son80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凡赏析性文章都会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分析,本文尝试从精神方面探讨词人的心灵世界。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郭麟)。”人们深知李煜是个不称职的亡国之君,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的纯情诗人。有人说:人生在世,要么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永载史册,要么写一本永世长青的书,流芳千古,后者李煜做到了,他用三十多首优秀的词作,向后人证明了这个一千多年前的才子。一首千古绝唱《虞美人》,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唱出了人生的悲哀,唱出了人生的魅力。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赵翼《题遗山诗》)。
  “何人解识秋堪美”(叶梦得《鹧鸪天》),“春风堪喜还堪恨” (雍陶《过南邻花园》)。悲秋伤春自古就是文人抒情的主题,它不是一种对物质上追求得不到满足的悲叹,而是一种精神上郁闷苦痛的抒发。春的生机,秋的萧瑟,它们的季节特征最能产生心理的刺激,朦胧凄清,九曲回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多以为“春花秋月”是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触,映衬出作者囚居异邦之愁。这一声深沉的浩叹,让人们从中读到了李煜的千端愁绪、万种忧思,读到了李煜的悲怆忧愤、哀伤绝望,甚至是无所顾忌。它不同于庾信的“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的哀叹,也不同于李商隐“天荒地老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的伤感,它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凄楚之情,彻彻底底的锥心之痛,字字血泪。
  “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屈原《九叹》)。登高远眺,游目骋怀,词人必然会思乡念故;月朗风清,无眠怎奈相思。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十分真挚的感情,更何况是背井离乡的南唐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尽管物是人非,但乡情难断,这瞬间的感动,让人们对李煜少了一份怨恨,多了一份同情。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司马迁《屈原列传》)。七夕之夜,孤雁单飞,面对着伤心的春花秋月,对生死的思考也是李煜所回避不了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生和死只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人们对其有过茫然,有过恐惧,却也因无法避免而达观。但中国文人骨子里讲究的是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如此一个阶下之囚,还能不能骸骨还乡,魂归故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因此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词人还是寄乡土之忆而得到一丝空幻的解脱。可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个“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受尽苦痛折磨。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凤栖梧》)。正如上面所说,李煜的解脱也只是暂时的、空幻的,苦难的心灵被浸染之后,剩下的只是如春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息的愁,这种愁剪不断,理还乱,它既是对亡友亲人的哀思,又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也是对生命短暂的无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愁,在人们的心灵上产生了一种张力,让人们——即使毫无感情,毫无文学修养的人——也会为之动情动容,潸然泪下。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江城子》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十分中肯。
其他文献
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这些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
期刊
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古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鱼、虫等,都可以称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平时重视对诗歌意象的积累,对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有帮助。为此,将常见的诗歌意象进行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1.秋。秋天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有时也用秋来表示人生迟暮。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之意象大都积淀
期刊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
期刊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阵阵浪潮中,学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一些学校的肯定,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广。在学案教学模式的推广中,部分教师不断地融入个人元素或者依学情“单独开方”,结果各地学案形式各异,“百花齐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的问题逐渐出现,也引起了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像一些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
期刊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不能只关心传道授
期刊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的意思就是教学生断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
期刊
周记,因其内容自由、形式灵活、体裁不限、字数不限,相较于作文,更受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坚持让学生一周一记,内容可以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追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的境界,写出自己对人世万物的独特感受,由此再生发“同情”“想象”“彻悟”。在这样的过程中,周记就是学生生活的备忘录,能够给他们留下一笔日后回味陶醉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学生倾吐衷肠的驿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
期刊
“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思想主旨,虽然诗人的“愁结”各有不同:或怀才不遇,孤苦无助;或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或羁旅在外,思亲思友,离别闺怨;等等。但是,那万千愁绪,断肠椎心之痛,总能让读者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借江、河之水,让愁绪有了不尽的“长度”  汩汩滔滔长年不息流淌的江河之水,常是作者用来寄托自己时时难了、日夜煎熬的断肠愁绪的意象。  如,秦观的《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
期刊
去年,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本来预设是要引导学生体味演讲辞语言之美的。可是,在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个环节,一个学生读到“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时,另一个学生突发惊人之语:“暴乱开始了。”全班同学都笑了,还有几人为之大鼓其掌。  于此,立即感到有些学生预习时,对教材的“探究”并不成功,基本上属于“一枝半叶”甚或“视而不见”。当即决定改变教学内容,用“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