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纠正了文艺复兴时期过度放纵人性导致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混乱的极端现象,也为即将到来的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做了理性的铺垫。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的成就最高,以法國的古典主义文学为主分析其在官方扶持与监管下文学的繁荣和古典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喜剧对后世的影响与启发,这也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最值得探讨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官方扶持;官方监管;喜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在14世纪到17世纪初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过度放纵人欲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痛苦不堪,另外一些国家相继爆發了内战和宗教战争,混乱的社会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理性和秩序的重要性。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法国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和大贵族制造的“投石党运动”之后,在1661年,“太阳王”路易十四独揽大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开疆辟土,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这为文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府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监督与控制,建立了发放奖金、津贴和检查的一系列奖惩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文学创作理念。虽然这套理论在后期进入了僵化状态,但是前期这套标准与理论极大的促进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民族文学的兴起和戏剧艺术的创新。喜剧就是其中的代表,莫里哀的喜剧把古典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同时也开创了戏剧的新时代,喜剧获得了和悲剧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文学圣堂中典雅艺术的一种。莫里哀的喜剧讽刺艺术也被后来的戏剧家和小说家所继承,这也是古典主义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环。
(一)官方的扶持与监管
法国古典主义文化,是在专制政权的扶持、保护下兴起的,是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封建政权和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政治合作的产物。
到了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专制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封建割据势力相继被摧毁,王权强化,国家处于空前统一状态。在资产阶级的配合下,专制政权已经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把它的影响推进到文化领域。古典主义文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迅速崛起,成为17世纪法国的主导文化。可以说,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是封建专制统治达到全盛时期在文化上的表现。首先,官方的扶持是其繁荣的前期条件。为了招揽文人学士,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措施,例如颁发奖金、授予津贴、加封头衔等,古典主义作家大都接受过这种奖励。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者高乃依,在创作初期受到首相黎塞留的关注,并被吸收进创作班子,每年都有一笔丰厚的年俸;法国古典主义的创始人马莱伯因为写了几首赞美王室的颂诗,就被请入宫中供养起来;悲剧作家拉辛也因发表了两篇诗作《国王的康复》和《诗神的名望》而获得国王的赏赐;莫里哀也由于路易十四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了《伪君子》上演的胜利;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在一次宫廷中朗诵自己的诗作,路易十四听完立即赐给他两千法郎的年金。官方对于古典主义作家的扶持与资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典主义的作家,为他们进行自由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人身安全。例如莫里哀的第一部大型喜剧是5幕诗体据《太太学堂》,剧本批判了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具有明显的现实精神。此剧的成功使莫里哀造到人身攻击,并诋毁他的私生活,但是国王却肯定了他,并给予他1000利弗年金,使他安然度过难关。在另一部喜剧《伪君子》上更是如此,此剧原先是一部三幕诗体剧,将于凡尔赛的游园会上演出,巴黎大主教向国王控告此剧歪曲宗教,要求禁演,甚至要求判处作者火刑。但是莫里哀给过国王了一封信,指出嘲讽伪善完全符合喜剧移风易俗的要求,他要求路易十四主持正义。莫里哀对戏剧也作了修改,但是第一次公演还是被最高法院下令禁演。接着莫里哀又给国王写了两次陈情表,才获得公开出演。期间与教会进行了近5年的艰苦斗争。由此观之,古典主义文喜剧的创立和发展,与官方的庇护是分不开的。其次,政府创立法兰西学士院,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语言和文学标准,并对文学作品进行监督。1653年法兰西学士院正式成立,学院是官方的学术团体,有四十名院士组成,主要任务是:统一文字,修订语法;确立统一的美学原则;注意当前的创作动向,对不符合王权要求的作品进行干预。为了提高学院作家和学者的社会地位,政府授予学院院士“不朽者”称号。同时还规定原始的名额为四十个,实行终身制,只有当某位院士去世后,才能通过内部选举选出新人。法兰西学士院成员对语法、诗法和修辞进行系统的整理,从创作用语到表现形式都有统一的标准,这为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法兰西学士院成员除了把精力投入到制定文化领域的各种规范化准则中,也对不符合王权要求的作品进行监管。例如高乃依的《熙德》上演后,受到广大观众欢迎,但一些贵族文人却大肆诋毁。黎塞留是官方的文艺评论家,他对剧本也不满意,在他的示意下,法兰西学士院以权威的口吻发表了由夏普兰执笔、体现当权者意志的意见书《法兰西学院关于〈熙德〉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面对学院的批评,高乃依根本无力还击,这件事在法国文坛曾经轰动一时。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官方政权对文学的监管,而法兰西学士院就是其意识形态领域中贯彻王权意志的工具,在扶持的同时还要对其监管。
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现代国家对待文学的态度也是扶持和监督,在安定团结的国内外坏境下,大力繁荣文化产业,鼓励作家创新,设立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设立的有教授和院士职称,也实行的是终身制,也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至高的荣誉和肯定。当然,也有监管,对一些非法的、有害的作品进行规范和整理,例如一些黄色作品和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劝说性作品进行检查并销毁。这些对待文学艺术的做法都可以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中初见端倪,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其合理的成分,文学艺术才会不断地进步,社会才会不断向前。 (二)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在莫里哀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喜剧,喜剧常常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自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以来,悲剧就被认为是高雅的代表,是崇高和伟大的象征。可自17世纪以来,莫里哀继承古罗马著名喜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戏剧传统,对喜剧艺术作出重大改革,并且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使得喜剧艺术获得了与悲剧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自此喜剧作为戏剧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始登上文学舞台,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在莫里哀的戏剧观中,如果喜剧失去训诫作用,就会变成好无意义的嘲弄;如果不能使观众感到愉悅,喜剧也就徒有其名,所以喜剧是严肃和滑稽两种对立成分的结合体,喜剧一要教育人,二要使人开心。他指出:“喜剧的责任即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写,抨击本世纪的恶习。”首先,莫里哀从喜剧内容上进行改造,要求喜剧要描绘当代风俗,“修饰本世纪的肖像”。在他之前,喜剧的情节荒谬,远离当代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意义。莫里哀写出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由于他的社会经历丰富,在通下层人物的接触中,形成了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人情世态的观察深入而细致。从《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开始,剧中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景物绘声绘色的描写,用的完全是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风貌,生动地反映了法国人的实际生活。其次,莫里哀对喜剧形式进行了改造,继承了传统戏剧中的闹剧成分,并从人物性格与语言、故事情节和舞台动作中设置新的笑点。例如《可笑的女才子》中几个女才子不合时宜的夸张与比喻、学究气的隐晦语言,盲目以为乔装打扮的仆人就是贵族等,都令观众忍俊不禁。在《伪君子》中,答丢夫对奥尔贡妻子的表白越是坦率,就越令人发笑,因为观众知道奧尔贡正藏在桌子下面,他的话奥尔贡都听到了。最后,莫里哀喜剧中带有强烈的讽刺精神,他把喜剧作为武器,向封建贵族和反动教会发起猛烈进攻。他在《伪君子》的序中反复强调喜剧的讽刺功能:“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面面俱到,也往往不及讽刺有力;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的了。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打击。”这种认识无疑增强了喜剧的现实主义色彩,也加大了对社会的批判。他对大贵族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把侯爵作为“今日喜剧的取笑对象”,不管他们地位有多高,也要向他们开火。在《可笑的女才子》中,他讽刺资产阶级沾染上贵族沙龙的典雅风气,揭穿了上流社会“典雅”情趣背后的精神空虚;在《伪君子》中,揭露了宗教教义的欺骗性,讽刺了假信士虚伪的嘴脸;在《吝啬鬼》中,他讽刺了高利贷者的贪得无厌和爱财如命的价值观。他把资产阶级的“恶习”也置于可笑的境地,对贵族糜烂的社会生活方式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使得莫里哀的喜剧具有强烈的讽刺精神和批判意识。
莫里哀对喜剧做出的种种改造,使得喜剧关注社会现实,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讽刺精神。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的作家们都紧追其步伐,18世纪的启蒙主义戏剧着力宣扬现实世界中人的情感的真实,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上半年俄国的果戈里发表了他的讽刺戏剧《钦差大臣》真实的展现了俄国官僚社会的种种丑态,讽刺了俄国官僚制度的不合理;19世纪下半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更加关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虚伪和丑恶,讽刺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把社会存在的问题抛给观众,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更加注重内心的真实,通过荒诞的行为和内容反映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哀和人生的荒谬,这种戏剧可以说是莫里哀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戏剧的终级表现,忽略外部世界的真实,认为最真实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使得戏剧的哲理性更强。莫里哀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作家、戏剧家和艺术家,这种影响使得戏剧贴近人们的生活,起到移风易俗和大众的教育功能,也使戏剧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敦,《新中国莫里哀戏剧研究60年》,北京大学学报,2012(5)
【2】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邓文华,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现实意义[J].东南学术,2007(01)
【关键词】: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官方扶持;官方监管;喜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在14世纪到17世纪初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过度放纵人欲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痛苦不堪,另外一些国家相继爆發了内战和宗教战争,混乱的社会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理性和秩序的重要性。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法国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和大贵族制造的“投石党运动”之后,在1661年,“太阳王”路易十四独揽大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开疆辟土,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这为文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府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监督与控制,建立了发放奖金、津贴和检查的一系列奖惩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文学创作理念。虽然这套理论在后期进入了僵化状态,但是前期这套标准与理论极大的促进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民族文学的兴起和戏剧艺术的创新。喜剧就是其中的代表,莫里哀的喜剧把古典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同时也开创了戏剧的新时代,喜剧获得了和悲剧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文学圣堂中典雅艺术的一种。莫里哀的喜剧讽刺艺术也被后来的戏剧家和小说家所继承,这也是古典主义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环。
(一)官方的扶持与监管
法国古典主义文化,是在专制政权的扶持、保护下兴起的,是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封建政权和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政治合作的产物。
到了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专制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封建割据势力相继被摧毁,王权强化,国家处于空前统一状态。在资产阶级的配合下,专制政权已经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把它的影响推进到文化领域。古典主义文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迅速崛起,成为17世纪法国的主导文化。可以说,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是封建专制统治达到全盛时期在文化上的表现。首先,官方的扶持是其繁荣的前期条件。为了招揽文人学士,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措施,例如颁发奖金、授予津贴、加封头衔等,古典主义作家大都接受过这种奖励。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者高乃依,在创作初期受到首相黎塞留的关注,并被吸收进创作班子,每年都有一笔丰厚的年俸;法国古典主义的创始人马莱伯因为写了几首赞美王室的颂诗,就被请入宫中供养起来;悲剧作家拉辛也因发表了两篇诗作《国王的康复》和《诗神的名望》而获得国王的赏赐;莫里哀也由于路易十四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了《伪君子》上演的胜利;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在一次宫廷中朗诵自己的诗作,路易十四听完立即赐给他两千法郎的年金。官方对于古典主义作家的扶持与资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典主义的作家,为他们进行自由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人身安全。例如莫里哀的第一部大型喜剧是5幕诗体据《太太学堂》,剧本批判了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具有明显的现实精神。此剧的成功使莫里哀造到人身攻击,并诋毁他的私生活,但是国王却肯定了他,并给予他1000利弗年金,使他安然度过难关。在另一部喜剧《伪君子》上更是如此,此剧原先是一部三幕诗体剧,将于凡尔赛的游园会上演出,巴黎大主教向国王控告此剧歪曲宗教,要求禁演,甚至要求判处作者火刑。但是莫里哀给过国王了一封信,指出嘲讽伪善完全符合喜剧移风易俗的要求,他要求路易十四主持正义。莫里哀对戏剧也作了修改,但是第一次公演还是被最高法院下令禁演。接着莫里哀又给国王写了两次陈情表,才获得公开出演。期间与教会进行了近5年的艰苦斗争。由此观之,古典主义文喜剧的创立和发展,与官方的庇护是分不开的。其次,政府创立法兰西学士院,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语言和文学标准,并对文学作品进行监督。1653年法兰西学士院正式成立,学院是官方的学术团体,有四十名院士组成,主要任务是:统一文字,修订语法;确立统一的美学原则;注意当前的创作动向,对不符合王权要求的作品进行干预。为了提高学院作家和学者的社会地位,政府授予学院院士“不朽者”称号。同时还规定原始的名额为四十个,实行终身制,只有当某位院士去世后,才能通过内部选举选出新人。法兰西学士院成员对语法、诗法和修辞进行系统的整理,从创作用语到表现形式都有统一的标准,这为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法兰西学士院成员除了把精力投入到制定文化领域的各种规范化准则中,也对不符合王权要求的作品进行监管。例如高乃依的《熙德》上演后,受到广大观众欢迎,但一些贵族文人却大肆诋毁。黎塞留是官方的文艺评论家,他对剧本也不满意,在他的示意下,法兰西学士院以权威的口吻发表了由夏普兰执笔、体现当权者意志的意见书《法兰西学院关于〈熙德〉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面对学院的批评,高乃依根本无力还击,这件事在法国文坛曾经轰动一时。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官方政权对文学的监管,而法兰西学士院就是其意识形态领域中贯彻王权意志的工具,在扶持的同时还要对其监管。
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现代国家对待文学的态度也是扶持和监督,在安定团结的国内外坏境下,大力繁荣文化产业,鼓励作家创新,设立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设立的有教授和院士职称,也实行的是终身制,也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至高的荣誉和肯定。当然,也有监管,对一些非法的、有害的作品进行规范和整理,例如一些黄色作品和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劝说性作品进行检查并销毁。这些对待文学艺术的做法都可以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中初见端倪,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其合理的成分,文学艺术才会不断地进步,社会才会不断向前。 (二)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在莫里哀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喜剧,喜剧常常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自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以来,悲剧就被认为是高雅的代表,是崇高和伟大的象征。可自17世纪以来,莫里哀继承古罗马著名喜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戏剧传统,对喜剧艺术作出重大改革,并且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使得喜剧艺术获得了与悲剧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自此喜剧作为戏剧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始登上文学舞台,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在莫里哀的戏剧观中,如果喜剧失去训诫作用,就会变成好无意义的嘲弄;如果不能使观众感到愉悅,喜剧也就徒有其名,所以喜剧是严肃和滑稽两种对立成分的结合体,喜剧一要教育人,二要使人开心。他指出:“喜剧的责任即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写,抨击本世纪的恶习。”首先,莫里哀从喜剧内容上进行改造,要求喜剧要描绘当代风俗,“修饰本世纪的肖像”。在他之前,喜剧的情节荒谬,远离当代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意义。莫里哀写出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由于他的社会经历丰富,在通下层人物的接触中,形成了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人情世态的观察深入而细致。从《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开始,剧中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景物绘声绘色的描写,用的完全是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风貌,生动地反映了法国人的实际生活。其次,莫里哀对喜剧形式进行了改造,继承了传统戏剧中的闹剧成分,并从人物性格与语言、故事情节和舞台动作中设置新的笑点。例如《可笑的女才子》中几个女才子不合时宜的夸张与比喻、学究气的隐晦语言,盲目以为乔装打扮的仆人就是贵族等,都令观众忍俊不禁。在《伪君子》中,答丢夫对奥尔贡妻子的表白越是坦率,就越令人发笑,因为观众知道奧尔贡正藏在桌子下面,他的话奥尔贡都听到了。最后,莫里哀喜剧中带有强烈的讽刺精神,他把喜剧作为武器,向封建贵族和反动教会发起猛烈进攻。他在《伪君子》的序中反复强调喜剧的讽刺功能:“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面面俱到,也往往不及讽刺有力;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的了。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打击。”这种认识无疑增强了喜剧的现实主义色彩,也加大了对社会的批判。他对大贵族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把侯爵作为“今日喜剧的取笑对象”,不管他们地位有多高,也要向他们开火。在《可笑的女才子》中,他讽刺资产阶级沾染上贵族沙龙的典雅风气,揭穿了上流社会“典雅”情趣背后的精神空虚;在《伪君子》中,揭露了宗教教义的欺骗性,讽刺了假信士虚伪的嘴脸;在《吝啬鬼》中,他讽刺了高利贷者的贪得无厌和爱财如命的价值观。他把资产阶级的“恶习”也置于可笑的境地,对贵族糜烂的社会生活方式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使得莫里哀的喜剧具有强烈的讽刺精神和批判意识。
莫里哀对喜剧做出的种种改造,使得喜剧关注社会现实,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讽刺精神。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的作家们都紧追其步伐,18世纪的启蒙主义戏剧着力宣扬现实世界中人的情感的真实,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上半年俄国的果戈里发表了他的讽刺戏剧《钦差大臣》真实的展现了俄国官僚社会的种种丑态,讽刺了俄国官僚制度的不合理;19世纪下半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更加关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虚伪和丑恶,讽刺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把社会存在的问题抛给观众,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更加注重内心的真实,通过荒诞的行为和内容反映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哀和人生的荒谬,这种戏剧可以说是莫里哀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戏剧的终级表现,忽略外部世界的真实,认为最真实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使得戏剧的哲理性更强。莫里哀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作家、戏剧家和艺术家,这种影响使得戏剧贴近人们的生活,起到移风易俗和大众的教育功能,也使戏剧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敦,《新中国莫里哀戏剧研究60年》,北京大学学报,2012(5)
【2】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邓文华,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现实意义[J].东南学术,2007(01)